擎“爱国精神”之炬 照亮科技创新前沿

2024-06-25 15:4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近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该奖项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是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纵观李德仁院士的科研生涯,我们无不为其生命点滴中的赤子之心和深厚爱国情怀所折服。新时代的科学家应该以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为研究立足点,开拓视野,潜心奉献,为祖国和人民干出骄人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书写了精彩诗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李德仁院士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开创者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他全身心投入遥感对地观测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攻克了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研制我国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地面处理系统,为中国成为遥感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1982年,李德仁曾赴德交流学习,他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用德语完成了博士论文,解决了这个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没有丝毫犹豫,毅然选择回国,义无反顾投入祖国的建设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用丰硕的科研成果回应了祖国的殷切期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鼓舞,而这种精神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科研工作者自觉把科学研究、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祖国的广袤的大地上树起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伟大的科研成果,满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前沿。

我们的祖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民族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人民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离不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他们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两弹之父朱光亚在其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绘就了耀眼的精神坐标,以党和祖国的需要作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时光荏苒,这句话依旧响彻耳畔,他以身许国,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让中国人牢牢端稳了饭碗。“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结构生物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施一公的声音清晰且坚定,他放弃美国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将“科学报国”作为人生信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做出杰出贡献……正是爱国主义精神在胸中激荡,他们以强国事业为己任,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卓越贡献,为科技强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深厚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第一位的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毅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是非名利有无间”的定力,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问题等方面难题,满腔热血投入科研事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作者:伍家岗区鑫鼎社区 周文莉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