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09:1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崔廷银
崔廷银打猪草回去喂猪。
年过七旬的崔廷银闲不住,经常下地干点农活。
黄久荣(下)、黄久成(左上)由于长期在外地,兄弟俩常和崔廷银通过三方视频通话聊家常。
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海郁郁葱葱,海拔1300多米的兴山县榛子乡石柱村风景如画。端午节,常年在武汉及周边奔波的货车司机黄久荣趁着假期,带着妻儿回到老家石柱村三组看望“父亲”崔廷银,一家人围坐一起边聊天、吃粽子,边与因上班未能回家的弟弟黄久成视频通话,热闹的深山农家小院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爸爸年轻时为我们兄弟俩呕心沥血,如今年事已高,我们理应反哺让老人颐养天年。”即使再忙再累,黄久荣每个月都要抽空从外地赶回老家看望崔廷银。在他心中,是“父亲”崔廷银用温柔的肩膀和无私的爱扛起破碎的家,温暖着他和弟弟成长路上的每个春秋冬夏。
就是这个大山深处的普通家庭,29年来,在“父亲”崔廷银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全家人用点滴真情和实际行动,书写了超越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在当地传为佳话。崔廷银曾获评2023年四季度“宜昌好人”。今年4月,2024年第一季度“湖北好人”名单揭晓,崔廷银光荣上榜。
柔弱双肩,撑起风雨飘零的家
时间回溯到1980年初春,当年27岁的崔廷银经老乡介绍,从家乡巫山县大昌镇樟树村来到兴山县石柱村务工,帮人做些打墙、砌砖、木工的活儿。
“老实本分话不多,但做事认真踏实能吃苦,乡亲们对他的印象都蛮好。”石柱村三组村民让光德至今记得崔廷银初来石柱村的情景。他说,崔廷银和他年纪相仿,虽是初来乍到的外乡人,但为人和善,自己与他很快就熟悉了。
崔廷银靠着精湛的土木工匠手艺,很快在石柱村站稳了脚跟。勤劳、善良的他在务工之余,总会热心帮助左邻右舍、周边乡亲做些农活,受到好评。
慢慢地,他自己也融入了异乡小山村的生活,并长期在周边务工,在石柱村一待就是十年。崔廷银把石柱村当作了第二故乡,乡亲们也把崔廷银当成当地村民一样对待。
1991年,同村的村民黄道海因病去世,留下妻子张运会和两个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当时小儿子黄久成只有3岁,大儿子黄久荣也不过5岁。
黄道海治病留下的债务,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看着孤苦伶仃的母子三人,热心快肠的崔廷银在务工之余经常会主动去帮张运会做些农活。
日子久了,淳朴、善良的崔廷银让张运会和孩子们都倍感亲切。
1995年,崔廷银和张运会在村民们的祝福和见证下举行了简单的仪式,结为了夫妻。自此,这个原本风雨飘摇的家庭在崔廷银的努力下渐渐好转。
为了偿还债务,崔廷银和张运会两人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共同撑起了这个家。
即使没有血缘,父爱依旧如山。不善言辞的崔廷银对家人的爱总是藏在细微的行动里,让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收获爱与温暖。
黄久荣说,那是一段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时光,原本的陋室也有了家的味道。
风雨再大,都有父亲的爱托底
原本一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命运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投下了阴影。1999年的一场意外,让一家人陷入绝望,瞬间跌落谷底。
张运会在种烟砍柴途中意外身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家里的主心骨走了,留下两个与崔廷银毫无血缘关系的未成年孩子,崔廷银和两个孩子一时除了痛哭不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崔廷银和张运会并没有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没有结婚证,在法律上崔廷银并没有抚养两个孩子的义务。在张运会离世后,周边村民纷纷猜测,户口不在兴山的崔廷银会离开这个与他无血缘关系的苦难家庭。
当时,崔廷银老家的兄弟也打来电话,希望他能回巫山。然而崔廷银却不忍离去,在近5年的一起生活中,他早已把两个孩子视如己出。
“孩子们不能没有我,我要把他们抚养长大!”懂事的两个孩子的一声“爸爸”,也让崔廷银迅速振作精神,决定独自挑起抚养继子的重担。
为了更好地撑起这个三口之家,作为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崔廷银又开始走村串巷打零工。两个孩子住读在学校,但只要放假回家了都会抢着帮崔廷银干家务活和农活。
“风雨再大,还好有父爱托底。”黄久荣回忆说,石柱村位置偏远,以前到其他村坐车都要一两个小时。为了省钱,崔廷银常常步行几个小时赶到雇主家做工,长时间的日夜奔波让崔廷银经常疲惫不堪。尽管如此,他仍风雨无阻地出门做工,尽自己的力量养育两个孩子。第二年,黄久荣上初中,黄久成上小学,崔廷银的打工收入已不够两个孩子的开支。那年眼看快要开学了,学费还没有着落,平时不愿求人的崔廷银开始挨家挨户上门找邻里乡亲借钱。在那个大家都不富裕的年代,崔廷银借了几天,村里的乡亲们最终帮他们凑齐了学费。
“解决了学费,看到我们脚上的破鞋,他硬要让我们穿着新鞋去上学。”在广东打工的黄久成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多年后,他们两兄弟依然记得由“父亲”长满厚茧的双手递来的新鞋。当时,是崔廷银向村里小卖部赊来了两双新鞋,并赶在开学时给他们送到了学校。
家风传承,续写孝老爱亲故事
崔廷银不善言辞,父爱却简单质朴,他瘦小的身躯支撑着整个家庭,倾其所有把爱给了没有血缘的孩子。
因两个孩子上学,崔廷银无法到离家远的地方打工。他就在本地务工,种烟叶种辣椒种玉米,什么能挣钱他就做什么,即使有时候做工收入很低,他也没让自己闲着。
既当爹又当妈,在崔廷银的苦心经营和当地镇村、亲戚邻居的关心帮助下,黄久荣、黄久成也渐渐长大,有了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崔廷银肩上的担子似乎轻了不少。
在两个儿子参加工作后,崔廷银仍想着靠双手挣钱为家里减轻负担。考虑到光靠在农村的收入帮孩子们攒钱成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联系了在外务工的朋友,先后去江苏、广东、云南等地,从事木工、挖矿、清洁等工作。
有一年,崔廷银在广东打工时不幸受伤,向来报喜不报忧的他为了不让两个儿子担心,住院几个星期一直没有吱声,直到当年儿子回家过年听父亲工友提起才得知。两兄弟心疼不已,不允许崔廷银再外出务工。
2010年秋季,黄久荣、黄久成放假期间与崔廷银一起,把村里的老房子重新粉刷修整一新。
随后,崔廷银帮助大儿子黄久荣在兴山县南阳安了家,儿媳妇王琼深受黄久荣影响,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黄久荣、黄久成在外工作,大儿媳王琼在县城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周末和假期,黄久荣和王琼只要有空就会领着孩子回家看望崔廷银,一家人续写着孝老爱亲的动人故事。
在广东佛山市盛世达塑料有限公司工作的黄久成,虽离家千里不能和哥哥一样经常回家探望父亲,但每周都要和崔廷银打电话或视频通话,父亲一直是他在外的牵挂。
“哥哥去年过年给家里装了监控,我们手机可以实时查看监控或与父亲对话。”黄久成说只要监控有响动,父亲就会小跑过来,给远方的儿子打招呼。
跪乳反哺,用爱诠释人间至孝
“爸爸辛苦了几十年,也该休息休息了,让我们孝敬您。”2020年新年过完,闲不住的崔廷银想再次外出务工,黄久荣坚持不让父亲外出,并表示父亲一个人把两兄弟抚养成人,现在也该让他们给父亲养老了。
当年,黄久荣找到榛子乡石柱村村委会,想把崔廷银的户口从巫山迁到自己家。
由于当年崔廷银并没有和张运会领证,导致户口迁入十分繁琐,村委会干部在了解情况后,专门为崔廷银迁户口一事召开了一场屋场院子会。通过周边村民了解到崔廷银几十年含辛茹苦把两个继子抚养成人,决定帮助这个家庭解决迁户口问题。
2021年,崔廷银的户口才正式落到石柱村黄家。20多年来,不求任何回报的崔廷银始终没有要求过这个事,因为在他心里,两个孩子的成长才是重中之重。
如今的崔廷银已年过七旬,闲不住的他在门前种了苹果树、梨树、丝绵树,并喂养了3头猪,那些过往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已淡如轻烟。采访时他悄悄告诉记者,小儿子黄久成单位每月发给员工父母的孝敬钱他一分没花,准备帮儿子存着,等其成家时用。
前不久,崔廷银反复感冒,还有加重迹象,远在外地的两个儿子得知后马上请假回老家把他接到医院检查,并在病床前陪伴一个星期直至他出院。
黄久荣、黄久成两兄弟的孝顺,石柱村的乡邻们都看在眼里。
原村干部让光明就住在黄家附近,在他的印象中,崔廷银从来没有打骂过两个儿子,一家人总是和和气气的,良好的家风也传为美谈。
曾经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养育成年,暮年时得到养子的温情反哺。这个“亲缘胜过血缘”的故事中,崔廷银是一束光、一团火,不仅温暖着家人,更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
亲友心声
兴山县榛子乡石柱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黄旭:
崔廷银的优良家风带动一方新风正气
我与黄久成同村,也是同龄人、初中校友,从小就对黄久成一家的情况十分了解。
在记忆中,言语不多的崔廷银对黄久荣、黄久成两兄弟视如己出,在抚育他们的过程中付出了心血。上中学时学生在学校住读,总能隔三差五地看到崔廷银到校门口为两个儿子送吃的喝的,关心他们在学校的情况。
黄久荣、黄久成也很懂事,从小就能体谅继父的付出,放假时三人总是一起劳作。三个男人的家庭虽然清贫,但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在苦难面前,崔廷银用父亲的爱照亮了黄久荣、黄久成成长的道路,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了他们坚韧的品格和阳光的心态。在我从上海回到家乡当村党支部书记后,从前几任村干部口中得知,即使日子再苦,崔廷银也从未叫过苦,也没找过村里要求什么,热心肠的他总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
近些年,黄久荣、黄久成在外工作,但经常回家看望父亲,邻里乡亲都对他们称赞有加。除日常嘘寒问暖,黄久荣两兄弟还多次带崔廷银进行全身体检。大儿媳每次一回家就是里里外外收拾和干农活,生怕崔廷银累着。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兄弟还曾因关心父亲吵架拉黑过对方微信。我从中调解得知,闲不住的崔老去年曾提起想买旋耕机,小儿子立马购买送回家,大儿子觉得父亲年纪大了可能使用不安全便退了货,为此两兄弟闹得不愉快。一个觉得没有和老人好好沟通,一个觉得没为老人考虑周全,出发点都是关心崔廷银。解除心结后,两兄弟很快和好如初,当晚又相约一起和父亲三人视频聊天。
如今,崔廷银三父子的故事每天在村村通“榛子之声”栏目中传播,在村里和周边乡镇起到了榜样作用,优良家风倡树氛围日渐浓郁。
记者手记
有一种爱无关血缘
都说继母继父难当,但深受邻里称赞、子女尊爱的继父崔廷银却用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展现出了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力量。他的善良和奉献精神,不仅让黄久荣、黄久成兄弟二人受益,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温暖启示。
在石柱村采访时,村民们无不称赞这曾经苦难的一家人,母亲的离世让原本平静的家庭陷入困顿与不安,他们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所有人都猜测崔廷银会离开时,他却用29年坚守呵护了超越血缘的挚爱亲情,既让人刻骨铭心,又感到弥足珍贵。
皮肤偏黑、身材瘦小、淳朴亲切,是崔廷银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当天,他还在地里忙前忙后,他说儿子们孝顺,不让他干过多农活, 但为了儿子们经常回来吃上新鲜的蔬菜,他种了果树和蔬菜,还养了猪。
“父亲是整个家的支柱,也是我们的避风港湾。” 黄久荣至今记得,曾经最艰难时,崔廷银累得站着都能睡着。也正是一家三人一起相守走过的艰难日子和崔廷银20几年的付出,让兄弟俩决定要像崔廷银当年疼爱他们一样去关爱他,让父亲度过安详幸福的晚年。
受黄久荣、黄久成影响,黄久荣的妻子、儿子都对崔廷银很孝顺。崔廷银的坚守和努力,不仅让家庭重拾了温暖,更传递了一种珍贵的家庭情感,成为了永恒的家庭传承。
崔廷银家尊老爱幼、尽孝睦邻的家风,也影响着大山深处的乡邻们。记者发现,“父母为生命之根,孝亲为做人之本”“知礼明仪,修道养德”“礼义智恩”等宣传语在该村随处可见,正潜移默化地让这种文明之风浸润每个角落。
(记者蔡昶,通讯员乔长姣、王路瑶 图片由崔廷银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