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11:0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韩露
5月16日,在宜召开的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公益诉讼专案情况,目前该案已办结。至此,这场始于宜昌的“长江保卫战”也在我市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019年9月,一份80余字的线索从最高人民检察院逐级层交至宜昌市检察机关,指出长江宜昌段码头尚未建设船舶生活污水、垃圾、油污水处理设施,大量船舶锚泊待闸,环境污染风险大的问题。
船舶污染问题为什么在长江宜昌段会集中显现?原来,随着现代物流业越来越发达,三峡船闸过闸船舶数量已经连续10年超过设计通航能力,每年约通过4.5万艘船只。尽管三峡通航管理局将从上游重庆万州到下游湖北石首共500多公里的水域全部纳入通航调度区域进行调度,但由于船舶数量太多,船舶过闸仍需排队等待几天,过闸时,海事部门要对船舶污染物处理情况进行检查,而当时由于污染物处理能力有限,船舶污染问题在三峡船闸锚泊待闸区便出现了“瘀堵”。
一场长江船舶污染治理攻坚战就此打响,要根治船舶生活垃圾污染,就必须首先建立公共垃圾转运设施。面对没有先例可遵循和借鉴的实际情况,检察官们抽丝剥茧、迎难而上,决定以诉前磋商为先导的方式推动环保码头建设。当年11月,市检察院牵头组织召开全市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磋商会。经过数月的协商沟通,多部门达成协作。市政府先后投入7.2亿元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实现了从槽罐车污水转运到直接与市政污水管网对接的转变。
2020年底,投资1亿多元的三峡秭归环保专用码头投入使用。目前,5个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码头和48艘移动接收船只忙碌于日常清运服务。
办案过程中,市检察机关走访职能部门40余家、梳理相关文件80多类、调取资料300余份、开展专家咨询10余次,最终形成1万余字的案件办理报告,并被层报至最高人民检察院及省委、省政府,为高位推动类案解决提供了决策参考。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典型案例。
2022年5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对长江船舶污染问题以公益诉讼立案,四级检察院一体履职,有效推动解决船舶污染物处置不规范;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不完善、运行不佳;船舶污染物收费模式标准不统一;违规拆解船舶污染环境等治理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全流域联动、多部门协同治理。
据统计,专案期间,全国检察机关共摸排线索652条,立案602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592件、民事公益诉讼10件,提起诉讼16件,均获法院判决支持。通过办案,督促清理被污染水域、滩涂面积61万余平方米,清理淤泥、固体废物等1400余吨,危废200余吨,有力地推动了船舶污染系统治理。(通讯员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