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16:03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近日,湖北非遗频频“出圈”,在第31届阿拉伯旅游展(ATM)、央视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武汉园博园等平台纷纷亮相,向外界呈现出湖北非遗在新时代的活化与“回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镌刻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精神“宝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非遗作为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对壮大乡村产业、繁荣乡村文化、涵养乡风民风的促进作用非同小可。
非遗植根乡村为必然之势。许多非遗诞生于乡村、灵感来源于乡村、生命力涌现于乡村,因此也应当回归于乡村。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保存在农村的非遗项目就接近3/4。宜昌也不乏“国家宝藏”,有承载着历史积淀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有折射三峡地区传统民间文学光彩的下堡坪民间故事,有表现勤劳的土家族人民形象与情趣的土家族打溜子……这些非遗项目都是乡村社会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智慧总结,无一不证实了非遗和乡村天然的血脉关系。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应当因地制宜,与乡村建设“珠联璧合”,实现多元价值。
非遗传承情深重,技艺精湛世间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而非遗涵盖了文学、手工艺、文艺、医药等多个方面,对于盘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经济价值有着巨大潜能。非遗是“百搭”的——“非遗+党建”,便有了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社员”模式发展牵花绣,带领移民妇女“绣”出新时代三峡移民新风采的故事;“非遗+旅游”,便有了秭归县将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艺人与旅游景区有机“嫁接”,开启屈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时空“对话”的故事;“非遗+文创”,便有了宜昌礼物品牌店铺将传统非遗手工艺、非遗元素融入产品中,借“礼”讲好宜昌文化、推动市场化发展的故事。通过多元融合,非遗的生命价值、精神价值甚至是经济价值都得以显现,在各部门对非遗传承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各地游客对非遗项目越来越有兴趣的势头下,非遗的生机与活力在乡村振兴之路中更加吸睛。
尽管现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非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仍然有部分非遗或是“沉睡”,或是青黄不接,或是支离破碎。新时代的非遗,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探索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之路,人才是关键。要打破传统传承模式,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与职教课堂有机结合,重点培养青少年的非遗认知与情怀,并给予良好的学习养分、就业土壤,鼓励更多返乡创业能人从内心深处自觉传承,为建设乡村美好家园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不仅如此,还要深挖非遗在乡村中的经济价值,发展特色产业,以现代化手段拓展产业形态、优化产业结构,依托产品、景区、演艺、竞赛、教育等各类平台推动非遗在新时代差异性地传承生长,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以自身特色优势与发展活力更好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夷陵区太平溪镇人民政府 陈相予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