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群人、一座城……为了这件事,拼了!

2024-05-09 10:58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韩露 人阅读

“感动宜昌”2023年度人物候选人事迹展播

(三)

碧水东流,有人用心守护;岁月静好,有人负重前行。在宜昌长江岸畔,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或捡拾江滩垃圾,或巡护长江江豚,或清理长江漂浮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锲而不舍地执着守护着长江母亲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江大保护志愿者”。

“三峡蚁工”:捡拾垃圾千余吨

2月19日上午8时许,在宜昌城区滨江公园江滩,陆陆续续出现了三五成群的身影,他们犹如勤劳的蚂蚁不断寻寻觅觅,捡拾着散落在江滩上的垃圾……

“三峡蚁工”负责人李年邦

这支队伍便是“三峡蚁工”志愿者,从正月初一开始,他们连续10天,每天在江边捡一个多小时的垃圾,守护着长江靓丽颜值。“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到江边清理垃圾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负责人李年邦告诉记者。

“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由“中国好人”李年邦于2015年发起成立。协会致力于常态化开展清理沿江垃圾、举办环保知识宣传等各类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形成了从“一个人的善举”到“一群人的跟进”,升华成“一座城的响应”的生态环保行动氛围,掀起了群众性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热潮。“三峡蚁工”被人们誉为宜昌实施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全民绿色行动的参与者。

截至今年2月,“三峡蚁工”共开展活动1089场次,参与人数近82917人次,捡拾垃圾1184.84余吨。李年邦说:“单个蚂蚁力量虽小,抱团却有无穷之力。希望我们像蚂蚁一样,用点滴奉献让母亲河更加美丽。”

“稻草圈圈”:“圈”力以赴保护江豚

和许多宜昌市民一样,刘敏第一次见到江豚,就被江豚憨厚的外形、可爱的微笑迷住了。2017年,刘敏发起的宜昌市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正式成立,她把目光锁定在保护江豚上,“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让江豚在长江里平安生存繁衍,是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刘敏说。

宜昌稻草圈圈发起人刘敏

2018年,在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长江项目中心支持下,稻草圈圈创立了宜昌社会化参与保护长江江豚试点项目。项目邀请退捕上岸渔民,经过专业培训后,转产转业成为专职巡护员,在渔政指导下,在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全天候巡查,协助打击违规捕鱼、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

6年多来,稻草圈圈围绕解决“渔民安心上岸、保护长江江豚、守护长江生态系统稳定”三大问题,启动“守护宜昌江豚”志愿服务项目,参与项目骨干志愿者约200人,累计巡护里程超过23万公里,协助查处非法捕捞万余次,开展生态环保主题讲座、宣传实践活动超过400场,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

“希望通过稻草圈圈影响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刘敏表示。

周功虎:三峡库首“清道夫”

他是风里来、浪里走、江上漂、船上捞的“长江清漂第一人”;他从一人单干到带动上百人组建起三峡库区清漂队,用自己的微光照亮守护长江的“春水繁星”。

从2006年开始,周功虎带领秭归清漂人,潜水排障、涉水打捞,坚守着三峡大坝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及时清理从长江上游冲下来的漂浮物,他坚持每天清晨5:30就出发巡江,几十年如一日。

秭归清漂队队长周功虎

烈日下,甲板上温度高达六七十度,走上清漂船,就像踩上了“铁板烧”,清漂的网舀一入水,捞上来少说二三十斤重。冬日里,江风凛冽,寒气逼人,多年的水上作业,令他落下了关节炎,被冷水一激,疼得钻心。他想尽办法发挥“黏合剂、磨盘心”的作用,用父兄般的关怀,将清漂队员们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在周功虎心中,长江如母亲一般重要,“只要还有力气举起网舀、铁耙,我就还要干下去!”他说。

迎着朝阳出发,伴着余晖返航。周功虎所在的三峡秭归清漂队清漂范围覆盖境内64公里长江干流及8条支流水域,清漂岸线总长近410公里。17年来,他累计清漂15000多船次、打捞漂浮物4500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