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10:23 来源:白龙岗纪事 编辑:李懋 人阅读
2024年宜昌市残疾人“奋斗之星”候选人事迹展播
(十九)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花桥村六组有个村民,他走乡串户卖过酒曲、开过铺子、跑过船运、压过面条、养过生猪、跑过“麻木”……他的创业故事,讲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现在,他靠养蜜蜂、卖蜂蜜开起了合作社,搞起了培训班,带动当地一批群众致富奔小康。
他叫尹庸标,靠着唯一一根大拇指,打磨出人生的“甜蜜”事业。
01
1963年,尚在襁褓的尹庸标不幸跌进了烧得正旺的火笼。人生刚开始,他就成了只有左手大拇指的残疾人。自己种不了地,也学不了手艺,将来能干啥,尹庸标心里没底。面对冷言冷语,尹庸标不服输也不服气,念完初中,他决心出去闯一番成绩。
1982年,尹庸标只身跑到巴东卖酒曲。初生牛犊,他小赚一笔,拿着钱回家开了间小铺子,成了镇上第一个个体工商户。没几年光景,赶上隔河岩水电站落地,上游一下子成了库区,原来的供销社因为水位提高搬到了他家旁边,竞争激烈,他只好另谋出路。
“山沟沟成了水库,进出来往只能靠船,清江沿岸的煤炭行业这么火爆,自己干脆也去跑船。”就这样,外行的尹庸标没人脉缺资金,就靠着满腔热血,他跑到松滋用几年攒下来的全部积蓄买下了一艘船。
船从松滋运回长阳的路上,在拖拽中不慎沉入清江底,10年的积蓄就此全部打了水漂。那一天,尹庸标蹲在码头上大哭了一场。
1995年,尹庸标借钱买来了一台压面机和13头猪,结果面条销售惨淡,他只好把希望全寄托在即将出栏的13头猪上。可到了年底,13头猪陆续得病。“几天就全没了,救都来不及救,那年我负债累累,差点没挺过去。”
02
接连的打击并没有击碎尹庸标,他对自己说:两个孩子正需要人照顾,此前欠下的1.7万元外债必须还清。
2000年,尹庸标决心再次开始创业。这一次,他不再仅凭满腔热血和冲劲,而是耐心观察、谨慎判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学习,尹庸标觉得养蜂是个投资成本小、回报收益大的产业,也适合自己现在有限的资金。这一次,尹庸标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几个月后就收获了满满7桶蜂蜜。
“没有市场和门路,我就背着几桶蜂蜜到处走村串户,大家尝了都说好,愿意找我买。”尹庸标说,就这样,他开始一门心思钻进了养蜂这件事儿,从7桶蜂到15桶、30桶、50桶……与命运抗争50年,尹庸标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产业。
有一年冬天,他在深山老林里找野菌子的时候,发现一些粗壮的百年古树的树洞里有野蜂安家,他循着痕迹继续找,发现在电杆的螺丝孔、土墙的凹槽、岩壁的深洞里都有野蜂群居,他琢磨这些地方都相对较背风封闭,有保温的优势,养了这么久蜜蜂,尹庸标知道它们喜欢抱团群居在20℃左右的温暖舒适环境,根据这样的习性,尹庸标想:自己是不是可以模拟出一个类似的环境,来扩大养殖规模呢?
说干就干,尹庸标先是在家找了几个箱子做实验,发现蜜蜂很快适应了新环境,繁殖能力也变得更强。就这样,他开始大规模地将箱式取代传统的桶养,又不断琢磨,研发出了花园式水泥预制结构蜂房“岩屋养蜂”。这种环境产出的蜂蜜浓度高、药用价值高,卖价都能到100元一斤左右。
03
多年的努力,尹庸标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尹庸标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长阳岩屋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不仅将他的养蜂产业推向了新的高度,更为当地的农民和残疾人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合作社办起来以后,尹庸标没有闲着,又是给当地的蜂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又是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帮助社员和蜂农销售蜂蜜,每逢节假日还带着大包小包的物资上门对残疾社员进行慰问。
为了让蜜蜂有固定的蜜源,尹庸标为合作社农户配套了枣、桃、梨、李等30多亩的蜜园,全村家家户户种植油菜,提供了丰富的蜜源。水果种植、养殖岩屋蜂的产业在花桥成了产业链。
合作社成立至今,已带动社员120余户,一对一帮扶残疾人34户,养殖蜜蜂1500多箱,每年产值达155万元。长阳残联将他的做法进行推广,为130多名残疾人提供技术和资金帮扶。尹庸标也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养蜂学会“优秀蜂业工匠”、宜昌市农业农村局“新型职业农民标兵”、2020年“宜昌好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