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长江!长江!

2024-04-25 16:27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张远近

2024年4月24日,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湖北宜昌。

一场绿色发展的长江对话,在人间四月的峡江之城举行,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共话长江母亲河之变,共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四川宜宾、湖北宜昌、江西九江、安徽马鞍山、江苏南通等多个长江沿线城市的政府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推进长江流域的协同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为长江大保护立下规矩。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重大使命。

过去一年,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创建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等多个省级战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管理、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共同缔造等一系列试点任务,在宜昌深入推进。2024年,全省重点工作事项清单中有14项涉及宜昌。

对照我省“五个功能定位”、聚焦“五个以”实践路径、围绕“五个一”推进机制,宜昌明确“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三个功能定位,坚持系统思维,集中资源力量,抓好省级战略“宜昌实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宜昌贡献。

大国重器,大城崛起。 (周星亮 摄)

宜昌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项目一期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曙松 摄)

是什么在改变宜昌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城市崛起

2023年,宜昌经济总量达5756亿元,首次跻身全国城市50强、居第49位,城市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工业的实力决定一座城市的实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事关宜昌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四化同步发展,也决定着宜昌未来的城市后劲。

宜昌新型工业化,“新”在创新驱动——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必须将创新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

宜昌人福拥有1500人的研发团队,多年研发投入均占上年度销售收入的12%以上,是全省医药企业的标杆。

安琪集团依托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新上市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超过10%,一粒小酵母、闯出大世界。

宜昌新型工业化,“新”在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生态是宜昌的最大优势。宜昌邦普抢抓“双碳”风口,全力打造“零碳工厂”,专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打造循环经济标杆。

宜化集团以搬迁升级为契机,布局一批高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绿色决定生死、转型带来转机”。

宜昌新型工业化,“新”在结构优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先立后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兴发集团过去主要生产磷酸、黄磷等低附加值产品。近年来,依托三峡实验室,转型开发电子化学品,目前产能达36.5万吨、全国第一。电子级磷酸、硫酸、蚀刻液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从“论吨卖”走向“论克卖”。

宜昌新型工业化,“新”在融合发展——

数实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赋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三宁化工4年前投资10亿元建设5G智能工厂,工艺更加稳定、管控更加精细,每年节能降耗2%左右、生产成本下降4000多万元。

亚洲磷矿腹地夷陵区樟村坪镇,华西矿业、三宁矿业等企业已实现5G井下覆盖、5G无人驾驶、5G远程操控等应用,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安全生产。

根据宜昌市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该市将进一步做强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做优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培育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群。

迈向全国最大有机硅生产基地

4月23日,宜昌硅基新材料暨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投产仪式在猇亭区举行,18个产业项目总投资303亿元。其中,硅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逾百亿元,投产后宜昌将成为全国最大有机硅生产基地。

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介绍,兴发硅基新材料项目一期建设有机硅新材料生产装置及配套设施,二期以拓展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为重点,建设功能性硅橡胶、微胶囊等生产装置。项目全面建成后,猇亭园区有机硅单体年产能将达到80万吨。

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的5GW超薄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将建设5GW单晶硅切片智能生产线及配套装置,对单晶硅棒进行切片加工。项目还将同步建设电子级硅烷气生产线,实现大尺寸超薄单晶硅片规模化生产。一期2.5GW单晶硅切片项目本月试产。

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汇富气相法白炭黑新材料项目,计划建设气相法二氧化硅、气相法氧化铝等4条生产线,2条年产1万吨的气相法二氧化硅生产线已经投产。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草甘膦与有机硅已形成绿色循环的兴发“魔环”——草甘膦是一种绿色生态除草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氯甲烷;这部分副产物通过管道输送,可应用于生产有机硅;而有机硅副产的盐酸,又可回头全部用于生产草甘膦。

宜昌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机硅新材料是宜昌传统化工向新材料产业裂变升级的重要赛道。目前,东方雨虹、新亚强、汇富、正安、迈高、兴越等一批有机硅上下游企业密集落户宜昌,已形成集硅矿开采、金属硅冶炼、单体生产、下游深加工于一体的有机硅全产业链。

新能源电池产业聚链成群

4月1日,宜昌市猇亭区纬景储能锌铁液流新型储能电池项目现场,一幢幢单体建筑已全部封顶,工人正紧张安装生产设备。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30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20GWh锌铁液流新型储能电池生产线、配套设施及500MW储能电站。纬景储能智能制造资深总监赖信华表示,项目一期预计今年6月试生产,7月正式投产。

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循环利用”等新能源产业链上关键环节,建设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涵盖退役电池绿色循环、磷酸铁锂及三元前驱体、磷酸铁锂、钴酸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石墨、磷酸等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一体化打通了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目前,邦普循环产线已实现正极材料碳减排近50%,化学物耗降低达40%。截至2023年底,邦普已参与制修订废旧电池回收、电池材料等相关标准369项,申请专利4527件,实现锂回收利用率达90%,镍钴锰综合回收率达99.3%,对于铜、铁、铝及电解液、石墨等资源也可再生利用,实现绿色环保。

今年一季度,宜昌新签约项目676个,协议总投资额5087.97亿元。7个百亿项目中,2个为新型电池、材料项目,分别为投资135亿元的光伏异质结全产业链项目、投资100亿元的新型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园项目。

宜昌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从磷酸铁锂、锰酸铁锂到钛酸锂、锌铁液流,多个新型电池材料项目相继落户,宜昌新能源电池材料不再由磷酸铁锂独挑大梁,正从单一结构走向聚链成群,同时对下一代新型电池材料超前布局。

大数据及算力经济异军突起

4月16日,宜昌市点军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传来捷报:中心“点亮”运行3个月,已与多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及行业大模型企业达成算力合作,上线算力300P实现全消纳,全省最大规模算力集群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在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算力直接影响着模型性能和效率。湖北点军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范百川介绍,智算中心目前已与贝式计算、开放传神、无问芯穹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头部互联网企业及行业大模型企业达成算力消纳合作。

1月16日,点军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点亮”运行,阿里云、燧原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落户,智算、超算融合算力产业园建成,培育引进东土科技、升哲科技等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点军数字经济规模实现3年翻番,宜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600亿元。今年,宜昌还将启动万卡智算枢纽建设,加快打造华中规模最大的算力集群。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厚积薄发

去年,全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在宜昌揭牌,微琪年产3万吨PHA可降解材料绿色智能制造项目同步开工,抢占合成生物产业制高点。

据悉,PHA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具有塑料的所有特性,但由于成本高、产量小,一直未得到规模化运用。

2022年,安琪酵母与拥有世界领先合成生物技术的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湖北微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瞄准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大PHA生产基地。

2023年,宜昌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达10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760亿元,同比增长10.5%,占规模工业比重15.3%,产业规模在全省仅次于武汉。

安琪酵母,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酵母公司,酵母及酵母衍生物国内市场占比55%,全球占比18%。

东阳光,大环内酯类药物工艺水平和产能世界第一,红霉素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65%,林可霉素全球市场份额50%,磷酸奥司他韦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宜昌人福,国内最大的麻醉药品龙头企业,拥有全球芬太尼系列产品最全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枸橼酸舒芬太尼在国内市场占比80%,全球占比32%。

奥美医疗,实现医用敷料全产业链覆盖,连续15年保持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出口第一……

近5年来,宜昌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累计达69.0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44.47%。高研发投入引导产业创新成果丰硕,目前,宜昌已有3个国家化学药1类新药批件通过,占全省半壁江山。39个品种54个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通过数约占全省40%,居全省市州第一。

“五个以”实践体系的宜昌透视

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省委、省政府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作出全面部署,深刻阐述了“五个以”的实施路径和“五个一”的推进机制。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个以”实践体系,全面贯彻了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一张蓝图、两张清单、三个统筹、四化同步”的总体思路。流域综合治理注重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体现开放融合、“双集中”突出协调发展、信息化赋能聚焦创新驱动、共同缔造紧扣共建共享,是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大创举。

深化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

当阳玉泉河小流域“活”起来了

当阳玉泉河小流域治理“治”出美好新农村。 (曙松 摄)

去年以来,宜昌试点开展当阳玉泉河、枝江陶家湖、远安鹿溪河、宜都新桥河、夷陵墩子河等5条小流域治理,积极探索保护就是发展的实践路径。

在当阳玉泉河小流域,宜昌主要负责人结合当地岗地型流域特征和玉泉寺景区旅游资源,坚持生态筑基、产业为本、富民落脚,重点从3个小切口先行探索。

——推行河塘同治,小塘变大景。流域内606个分散式坑塘,按照养殖塘、污水塘、当家堰三类,强化分类治理推动源头管控,通过水面种菜、水下养鱼的“鱼菜共生”方式推动过程削减;通过“三池两坝”、生态滤沟推动末端治理;通过生态净水、生态湿地推动生态扩容。如今,坑塘污染物总量下降三分之二,过去无人问津的旧坑塘,变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聚焦规模经营,小田并大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玉泉河流域通过“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和“承包权互换、承包地连片”两种方式,一体推进“稳定承包权、村集体流转、社会化托管、一户一块田”,解决承包地“小、散、乱”问题。

如今,田块平均面积由2.3亩变为8.3亩,带动1240名农民“洗脚上田”。

——发展民宿经济,小房挣大钱。依托玉泉山关陵景区带来的游客流量,组建“民宿+产业”联盟和村级平台公司,链接农户“房、田、塘、林”等资源,制定装修补贴、奖励支持、金融扶持等政策包,引导社会资本以租赁或入股方式盘活农户闲置房屋。

此外,投资1.04亿元打造民宿集群,形成产业带村、村带村民的共富模式。眼下,平均每家民宿年收入约35万元。

下一步,宜昌将围绕“大江河安澜、小流域富美、全市域低碳零碳”目标,聚焦流域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基层治理、联农带农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加快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全力打造供应链平台

托起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

磷化工是宜昌的当家产业,营收占全国 10.9%、全省37.5%,但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延伸仍然不够。

去年4月,我省把湖北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放在宜昌,这是全省7家专业化供应链平台中唯一由市州承建的平台。

坚持把供应链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牵引工程,宜昌以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为杠杆,加快发展世界级磷化工产业集群。今年一季度,该平台完成营收29亿元,力争全年营收突破200亿元。

过去几个月,在建设磷化工产品交易中心、物流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产业资讯中心等宜昌数字化交易平台和四大中心基础上,该市重点围绕供应链产业链融合贯通,以供应链促进产业链协同、以供应链助力产业链补强、以供应链焊接产业链断点。

发挥湖北国发、兴发集团“双链主”作用,利用“磷、氟、碳、硅”等十多种化工生产资源要素的集聚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业间耦合共生不断加快。

湖北国发利用全球采购新能源材料资源优势,为兴发集团制定了22种产品采购方案,金额超过30亿元,降低企业成本近2个百分点。

平台运营半年来,宜化、兴发、安琪等链上龙头企业通过查缺补链,共谋划在谈项目13个、签约推进项目21个、开工实施项目24个。

安琪集团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合成生物关键信息,与北京微构工场生物科技“联姻”,合资共建万吨级生物基材料产业化项目。

宜昌邦普循环通过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实现锂回收率91%,镍钴锰回收率99.6%,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湖北国发再当“红娘”,从非洲、印尼引入镍钴锂矿等资源,推动宜昌新能源电池产业形成闭环,相当于新增了一座镍钴锰锂矿山。

下一步,宜昌在构建磷化工产业供应链体系的同时,还将加快建设惠农服务平台和柑橘、茶叶供应链,逐步向其他制造业和农业、服务业等领域推广,更好赋能千行百业。

深入实施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

产业成为新型城镇化核心动力

去年6月,省委专题研究宜昌“双集中”工作,要求宜昌优化城市空间形态,着力打造城市绿心、生态廊道,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扩大发展纵深,并明确“城市向北拓展、产业向东集聚”的发展方向,为宜昌破解沿江带状布局指明路径。

市县联动、分类推进、一体落实。通过“住房补、学生引、产业聚、工程留、医教吸、公服稳”组合拳,宜昌着力吸引渝东湘西人口向宜昌城区集聚、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

2023年,宜昌全市新增外来人口5.9万人,其中城区新增4.4万人。

县市层面,宜昌把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作为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重点解决人口不集中、城镇不紧凑、产业不集聚等问题,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农业人口转移、外来人口进城落户。

省级试点枝江在探索推进过程中,通过摸清22.95万三类人员的进城意愿和落户需求,找准了产业是枝江推动人口就地城镇化的核心动力。聚焦“产业聚人、政策引人、产教育人、功能留人”四个方面,针对性出台13项综合性政策,以“小切口”政策吸引“六类人员”进城落户。

2023年,枝江城区新增人口1.51万,姚家港产业园新增就业岗位6000余个,三宁化工等企业人才公寓主体工程已竣工,可满足 4000人居住。

下一步,宜昌将继续加快推进试点,推动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以“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就地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宜昌“数公基”平台搭建完成

万物赋码让城市治理更智能

4月12日,三峡大数据中心一楼展厅,宜昌城区324平方公里区域微缩图,地形地貌、河流、建筑物、城市道路等跃然屏上。

2022年10月,宜昌被列为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首批试点城市。2023年12月,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建设(一期)”项目通过验收,12条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作为全省首批三个试点城市之一,宜昌已完成数据公共基础设施平台搭建,建成编码赋码系统,上图实体对象实现100%赋码。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数公基”)是以数据创新为驱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为核心、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为支撑的基础设施体系。

去年起,按照“优先城市安全、突出社会治理、注重民生服务、兼顾产业发展”的思路,宜昌城区对107类实体进行编码赋码落图。

创新“以码定址”模式,截至4月12日,宜昌全城换发102万块二维码门牌,居民拿手机扫一下自家门上的户室码,就可自动关联240多项社区日常政务和生活服务。

做强算力支撑,宜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已建成智算605P,正加快打造华中规模最大的算力集群。

目前,宜昌“数公基”平台基础数据已经达86亿条,每天有36个部门进行数据交换,数据流动超过350万条。

深化共同缔造提升社会治理

民智民意,共同决策,共治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过去,社会治理以政府为主体,决策、实施、评价均由政府自上而下说了算。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了的看不见。能解决问题的人发现不了问题,能发现问题的人又解决不了问题。

2022年以来,共同缔造成为宜昌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体系构建全面铺开,基层治理开始向“自下而上”和“基层共治”转变。

枝江是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首批试点县市之一,乡村治理积分制、村湾联户长制等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推广。

为解决县域基层治理村实组虚、自治困难、沟通弱化等“神经末梢”难题,枝江催生5059名“联户长”;为破解基层“人财”之困,枝江推行编制下放、审批下放、税收分成等多项改革;为激活乡村共治共享,枝江探索积分治理、股份联结、村社合一。

五峰县探索开展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支部领办、村企共建等模式,通过召开群众会、屋场会、培训会,将产业能人、陪读家长、留守妇女等劳动力充分调动组织起来。

目前,已吸纳采茶工2300多人,有效破解了在茶农老年化、青年劳力外出的情况下“谁来种茶、谁来采茶、谁来卖茶”的突出问题,把茶农从茶园中解脱出来,实现了茶农、茶工和茶企的互惠共赢。

下一步,宜昌将按年底覆盖 30%的村、50%的社区要求推进试点,整县探索治理体系基本框架,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长江沿线13个志愿服务队共话护江故事

4月23日,在宜昌市长江大保护公园放流点,1万尾中华鲟被放归长江。 (曙松 摄)

4月23日,长江大保护文明实践志愿者参加中华鲟增殖放流。 (张泽牧 摄)

春和景明,碧波荡漾,鱼翔浅底。

4月23日上午9时,宜昌市长江大保护公园,《长江我的家》歌声回荡,长江大保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展演拉开序幕。

现场,来自重庆、南京、武汉、岳阳、十堰、荆州、宜昌和长江环保集团的13个志愿服务团队,200多名志愿者代表齐聚一堂,对长江大保护发出联合倡议。

“守护的火焰从未熄灭。”“当江豚跃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坚定了保护长江的决心。”……活动现场,13个志愿服务队围绕长江大保护主题,从物种保护到水源保护、从江岸净滩到垃圾分类,倾情讲述自己与长江的故事。

长江宜昌段江清豚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曙松 摄)

“我们以水听器、水下机器船、无人机、望远镜等各种设备,观测识别江豚的行为。”三峡大学益心“鲟”豚志愿服务队的4名志愿者,讲述了数字赋能保护江豚的精彩故事:“小家伙频繁跃出水面,意思就是说我要出来换气啦。我们会根据数据制作科普短视频,普及保护江豚的知识。”

稻草圈圈生态环保公益中心的志愿者,创办了多个护卫长江的项目,关注渔民上岸后的转产转业。“我们走进了400多个企业和社区,科普保护长江的知识。”

现场,1万尾中华鲟增殖放流,回归长江。

“长江哨兵”志愿服务队今年首次加入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中华鲟入江的一刻,觉得一切保护和付出都值得。”队员贺江说,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华鲟,今后会更用心去保护长江生态和长江公民。

2017年,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在宜昌开展“拯救江豚行动”。2018年,宜昌长江江豚协助巡护队成立,负责宜昌主城区68公里长江江段的巡护,11名队员全部是退捕渔民。

加入协助巡护队前,何宝兵是打渔30多年的渔民。他说,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他也向长江索取了30多年。

何宝兵还记得,协助巡护队刚起步时,江边不时能看见电鱼的、抛网的、一人多竿多钩钓鱼的。一开始,劝阻违法垂钓难度很大,巡护员为此没少挨骂,队员刘承林还被鱼钩划破了脸。随着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推进,他们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市民支持。

“现在,电鱼、毒鱼、炸鱼、抛网的,都看不见了。”队员周刚说,他们劝阻违法垂钓行为,还会有其他路过市民帮着一起劝,长江大保护理念已经在宜昌人心里扎下了根,“站在岸边能看到水里一群群的鱼,水更干净了,鱼更多了,支持我们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2023年4月24日,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在宜昌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全流域、联合性、非营利志愿服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