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治宜昌> 正文
以真心促和谐 以法治护稳定——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猇亭区虎牙街道调委会主任戴大模

2024-01-17 16:47 来源:三峡日报

caca5aba-a058-456f-92f4-afde68b167bf.jpg.jpg

在猇亭区有这样一位人民调解员,在基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有22年,参与和指导化解纠纷近万件,未发生一起“民转刑”和矛盾纠纷激化案件。群众亲切地称呼他“戴司法”,还编了顺口溜“矛盾纠纷千万绪,老戴调解都欢喜”。

他,便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猇亭区虎牙街道调委会主任、虎牙司法所所长戴大模。

知冷暖有温度 赢得群众信任

信任是调解的基础。作为一名调解员,必须了解百姓的家长里短,体会群众的苦辣酸甜,将心比心,把“诚心”贯穿于调解全过程,用“热心、耐心、爱心”去调处每一起纠纷。戴大模总是这样向新任调解员传授自己的经验。

去年正月初五,他在单位值班时,辖区20余名群众结伴来找他,反映一起劳资债务问题,某商家与村民合作,采用提供原材料委托加工的方式,让村民帮忙制作工艺品。他们制作完成交货后,商家却以质量不达标为由,拒绝支付5万余元的劳务费。商家和村民之间既未签劳务合同,也没有薪资凭证,全是口头约定,导致维权异常艰难。

事不宜迟,他迅速调查取证,坐车到外地找到回老家过年的商家负责人后,反复宣讲法律法规,分析后果得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在他的主持下,双方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了确认,达成协议,商家负责人现场将劳务费支付给了村民们。

有恒心敢担当 勇于攻坚克难

戴大模的办公室有一副自勉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他总是说:人民调解之路,贵在坚持,贵在有恒,一定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必须“三更眠,五更起”,甚至是不眠不休,才能攻坚克难。

在猇亭区实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中,辖区一家企业620名工人因搬迁补偿、安置等诉求与企业协商陷入僵局,并有扩大上访趋势。当时适逢全区开展“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改革,创建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关键时刻,时间紧、任务重。戴大模积极协助矛调中心制定调解方案,带领一个调解小组调处攻坚,把自己钉在调解一线。他们对每个当事人进行走访,把一个群体性、共性问题,分解成120多件具体纠纷,逐一调处。他们通过大范围宣传、小范围交流、进家门走访、开屋场会讨论、选代表协商等多种方式,引导职工依法依规维权。

经过一个多月耐心细致地工作,成功调解劳动争议纠纷110余件,涉及金额480余万元,实现了企业顺利发展、职工妥善安置的双赢。这件调解案例被选入司法部中国法网案例库。

重预防抓前端 夯实调解根基

戴大模常常说:“预防是最好的治疗,防患于未然是人民调解的最高境界。”在工作中,他认真履行司法所职能,大力推进法治街道、法治乡村建设,认真做好居村法律顾问、合法性审查、行政执法监督协调等工作。加强司法所与派出所、人民法庭的联系配合,在司法所建立了警司快调平台,做到接警、接调一体化,形成“15分钟调解圈”。他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贴近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普法宣传进农家,风险排查进社区,法治体检进企业”活动,把矛盾纠纷预防在前、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据统计,他每年参与和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多达30余场次,接待来访群众1500多人次,排查化解纠纷300多件,最大限度地实现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

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