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赌球欠债,培训机构老师诈骗家长近十万!真“刑”!

2023-10-27 09:03 来源:三峡宜昌网

利用培训机构老师的身份,伪造与校长关于预缴学费享受优惠价的微信聊天截图,以预缴学费送课、帮忙冲业绩、收取学费、学校账目亏空、需要资金周转等理由,骗取39名家长共计93580元。

近日,西陵法院对该起诈骗案件进行了审理宣判。

2019年起,董某某沉迷赌球,接连失利,损失严重,其亲属为还赌债已卖掉住房两套。至2022年世界杯期间,董某某已欠款10多万元。

为缓解自身资金链的兜转问题,作为某培训机构老师,董某某禁不住对学生家长的课程费动起了歪心思。2022年9月至12月,董某某便编造各种理由向学生家长借款及收取学费,且钱款主要用于赌球和归还为赌球的借贷,并于2022年底联系不上。

因涉嫌诈骗罪,董某某于2023年2月22日被刑事拘留,同年3月30日被逮捕。

案发后,培训机构与家长协商,同意承担课时费用。2023年4月20日,培训机构与董某某的亲属达成赔偿协议,约定董某某亲属于2025年12月31日之前一次性赔偿该公司直接经济损失,该公司表示对董某某谅解。

西陵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董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他人财物93580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

根据董某某的犯罪情节及认罪认罚态度,西陵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董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并责令其继续退赔被害人损失。

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们真是操碎了心,只要孩子需要,各种培训大大方方地交钱,这也给了不少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法官提醒广大家长:在缴纳费用前一定要与培训机构签订合同,缴费时要先与校方或机构核实后再进行转款,尽量将钱款转入对公账户,并索取印章与培训机构名称一致的发票,以便发生纠纷时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谨慎缴纳补课费用,不要一次性缴纳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如果被要求转入私人账户,务必提高警惕,一旦遭遇骗局,请第一时间报警求助,以便最大程度追缴赃款。

“预付式消费”是指消费者预先向商家支付整体消费金额,商家以打折、赠送等方式让消费者获得部分优惠,消费者按次享受服务的消费方式。这种预付式消费有利于经营者回笼资金和锁定客户,已成为餐饮、美容美发、休闲健身、洗车、教育培训等服务行业的主流消费业态。

预付式消费模式让消费者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有部分商家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暗藏陷阱。近期,因预付式消费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原因多为商家因经营不善闭店跑路、商家易主不能使用等退费难问题。西陵法院提示广大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从五个方面防范消费风险:

一要“多看看”,谨慎选择商家。尽量选择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度高、经营状况稳定的商家进行预付消费,对一些经营规模较小、开业时间较短甚至尚未正式营业的商家应慎重选择。

二要“多算算”,理性充值消费。商家的办卡策略通常是先期储值越多,优惠力度越大。消费者要认清自己是否真正需要此类服务,按自己的实际需求理性消费。对于数额较大的预付消费,更要提高警惕,理性购买,以免商家停业走人、携款潜逃导致损失。

三要“多了解”,务必签订合同。办卡务必要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消费者必须清楚了解消费卡的使用范围、期限、功能、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相关条款,事先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如若发现存在不公平条款,要及时提出疑义并纠正。

四要“多留心”,保存发票证据。预付消费后,一定要保存好发票、合同协议和消费凭证,最好留存商家促销相关证据材料,一旦发生问题便于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诉,为日后可能产生的消费争议提供解决的途径和依据。

五要“多试试”,主动维护权益。预付消费后如果发现商家经营情况异常、无故不提供服务、发生消费纠纷等情况,应及时向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投诉,可根据相关证据追索相应赔偿。如果商家突然关门并且无法联系,涉嫌诈骗的,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要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通讯员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