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 07:0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人阅读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供图
秭归,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肩负着守护三峡库区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的重任,始终将生态保护和长江生态修复置于压倒性位置。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抓手,全力破解长江漂浮物清理、船舶污染物处置等难题,确保一库清水永续东流。
敢啃“硬骨头”,全力破解漂浮物满江碍航
作为三峡库区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秭归探索建立“陆上治-水中捞-资源化利用”的漂浮物治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境内以及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的漂浮物在江面上大量聚集的状况。
提升清漂能力是关键。秭归筹资建造清漂趸船1艘、机械化清漂船2艘和电动清漂转运船1艘,并组织社会清漂船只,构建以机械化清漂为主、人工清漂保洁为辅的机制。退役军人周功虎作为三峡库区秭归县清漂队队长,是清漂领军人物的代表,十几载如一日奋战在清漂一线。自2004年以来,年均打捞漂浮物在2万立方米以上。
强化源头防控至关重要。秭归县全域推进垃圾治理,建立覆盖城乡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成15座垃圾中转站及1个县级垃圾分类综合利用可回收中心,对全县176个村垃圾分类回收、集中转运处置。此外,还加强监管,禁止消落区耕种,有效控制秸秆入江。
固体废物可变废为宝。秭归因地制宜,探索出生活垃圾分类“三山三料”模式,并在全省推广。投资1亿多元,借助华新水泥(秭归)公司水泥窑,研发建设生活垃圾和漂浮物处置生产线、生活垃圾预处理厂,将全县生活垃圾与打捞上岸的漂浮物全部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进行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
敢接“烫山芋”,全力防控航运污染风险
随着长江航运业快速发展,船舶污染成为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头,秭归勇挑长江中上游船舶污染治理重任。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1亿元实施秭归县三峡水库清漂及船舶废弃物接收项目,具备年接收、转运、处置生活污水20万吨、生活垃圾1.2万吨、含油污水8万吨的能力。三峡秭归环保码头的建成,使库区待闸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生活垃圾及漂浮物在“接收-转运-处置”环节形成闭环通道,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有效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合力推进船舶污水设施改造。全县13家航运企业、62艘营运船舶均按要求配备了生活污水、油污水贮存柜和垃圾桶,全面封堵船舶生活污水、油污水排放口。运用市场化手段,建造18艘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接收船。大力推广使用“船e行”“净小宜”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提升污染物综合接收、转运、处置能力。
全力保障船舶污染防治运行。严格执行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免费接收转运处置政策。2023年,三峡秭归环保码头共接收处置生活污水112708立方米、生活垃圾2366吨、含油污水2009立方米、转运废油1682吨。环保专用码头规范高效运行,船舶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敢当“先锋军”,全力实施绿色能源转型
秭归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每年都有大量船舶在三峡坝区核心区待闸过境,曾因船舶停靠待闸期间使用柴油发电造成空气、噪声污染及废弃物排放,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库岸沿线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秭归开启船舶新能源建设。
新建水运应用LNG码头。投资1.3亿元,完成交通运输部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第二批试点示范项目——三峡库区秭归县水运应用LNG项目建设,2023年4月投入运行并开展加气业务。作为三峡库区首个船用LNG码头,每年可减排碳氧化物6560吨、碳氢化合物720吨、烟尘56吨、硫氧化物100吨,有力支撑了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开启“电化长江”新赛道。引进三峡库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创新试点示范基地项目,中船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智一新能源船舶动力生产等项目相继落户秭归。境内18个规范提升码头全部配套建设了岸电设施,还建成了秭归港、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沙湾锚地、仙人桥靠船墩4个岸电示范项目,实现港口、码头、待闸锚地岸电全覆盖,年岸电用电量达1000多万千瓦时,替代燃油约3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万吨。基本实现了“港口锚地无噪音、船头无黑烟、江面无油污”目标。
秭归县将坚定不移地站好守护三峡坝区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的“岗哨”,持之以恒深入打好长江大保护持久战,呵护母亲河,重塑长江与人的关系,全力筑牢三峡坝区生态屏障,为“一江碧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贡献秭归力量。(通讯员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