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升级抢抓外贸增长“窗口期” 宜昌上半年进出口刷新历史纪录

2021-07-22 08:40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朱云  审核:廖全

创新升级抢抓外贸增长“窗口期”

宜昌上半年进出口刷新历史纪录

兴发集团实施提档升级,新开发草甘膦原药、制剂、水剂等系列产品,将草甘膦产能规模提升到18万吨/年。(通讯员 杨青 摄)

阅读提要

7月17日,宜昌海关公布,2021年上半年宜昌市进出口总值132.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增幅高达77%,超过同期全省平均增速30个百分点。通过产品转型升级、业态和渠道创新,宜昌经济成功抓住了疫情以后外贸增长“窗口期”。

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持续满负荷,“南向通道”国际航运一舱难求,今年以来宜昌外贸经济火了。

宜昌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宜昌进出口总值达52.7亿元,增长69.7%。如果说异乎寻常的高增长,或许有着去年同期低基期的比价因素,但是,今年二季度这种迅猛增长势头不减反增,实现进出口总值79.5亿元,增长82.2%。

种种迹象表明,宜昌外向型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抢先升级迎来爆发式增长

走进猇亭区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长江岸线绿树成荫,工厂里货运集卡忙碌穿梭。今年6月4日产业园被授牌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精细化工产业类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草甘膦现货一出来就被秒光,订单已经排满到今年年底,价格涨到10年来新高。”兴发集团工作人员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产业园主要产品之一草甘膦,成为去年疫情以来全球农资市场最大的“爆款”。

据悉,目前95%草甘膦原粉实际成交价为4.95万元/吨左右,相比过去5年平均价2.3万元/吨,涨幅超过1倍,创下自2010年以来新高。

草甘膦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疫情以来,拜耳美国、巴西等生产开工不足,而由于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导致需求大增。在供需失衡下,草甘膦迎来10年不遇的行情。过去多年,行业处于持续收缩状态,由于草甘膦的扩产受到环保政策制约,很难通过扩产扭转当前供应短缺格局。

兴发集团抓住草甘膦爆发行情,绝非偶然,而是一次漂亮的断臂重生。

2018年,为破解“化工围江”,兴发集团从长江边拆除、腾退7万吨草甘膦及甘氨酸生产线装置。在搬迁过程中实施提档升级,开发了草甘膦原药、制剂、水剂等系列产品,将草甘膦产能规模提升到18万吨/年,稳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成本消耗和清洁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9年,长江经济带7省市地方“三磷”专项排查中,2018年占全行业产能43%的草甘膦企业存在生态环境问题,面临停产整顿,而此时,兴发集团作为我国首批通过草甘膦环保核查企业,牢牢掌握了这一精细化工供应链。

通过转型升级,抓住疫情以后外贸增长“窗口期”的,不仅是兴发集团。上半年,安琪酵母、奥美医疗等一批企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化工、食品、医药类产品出口货值占比超过6成,成为宜昌外销产品第一方阵。

创新红利让综保区成新增长极

宜昌综保区自今年3月底封关以来,短短数月释放巨大的制度创新红利,上半年进出口值达到4.4亿元。

作为首批入驻综保区的企业,安琪酵母项目已经正式投产,开展跨境电商、保税仓储、保税加工等业务。旗下安琪酵母全球购正式上线,从全球各地采购的商品运输至综保区,客户下单后再将货物从综保区快递送至客户手中。

“综保区通过跨境电商发出的商品可享受关税减免,国外直采的方式省去中间环节,帮助消费者低价便捷地购买海外产品。”安琪酵母(湖北自贸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祖平说。

宜昌新博农牧有限公司也将工厂开进了宜昌综合保税区,该公司董事长黄发海介绍,原材料运入综保区,可以享受“免证、免税、保税”政策,这对于年进口原料30万吨、年进口额8亿元的企业来说,大幅降低了财务成本,每年预计可为企业节税5%,税费减少2000万元至3000万元,帮助企业提升资金利用效能。

截至目前,宜昌综合保税区进驻项目超过35个,其中外资项目7个,项目涵盖5G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材等领域,涉及飞机保税维修、融资租赁、再制造、保税研发、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全部生产后可实现年进出口额96亿元,将成为宜昌进出口贸易的最大增长极。

跨境电商做大“朋友圈”

各种贸易新业态也为宜昌外贸发展增添新动能,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1.5亿元,市场采购贸易出口1686万元,对外承包工程出口2417万元。

跨境电商的新业态,不仅巩固欧盟、美国、东盟作为宜昌排名前三的贸易伙伴地位,更拓展宜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市场的开发。据海关统计,宜昌对欧盟、美国、东盟双边贸易值分别增长66.3%、99.5%、52.5%,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增长高达94.7%。

目前,宜昌市有280余家外贸出口企业,一致魔芋等50余家外贸企业使用阿里巴巴“出口通”“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线上信息发布和洽谈接单,线下成交和通关的模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

宜昌跨境电商综试区现有海外仓企业3家,海外仓总数4个,建设或租用总面积4900平方米,海外仓企业产品主要为母婴用品及玩具、户外运动用品、干香菇等农产品。

在宜昌自贸片区管委会的支持和市商务局的指导下,7月7日,宜昌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全省首个跨境电商协会。

“目前已吸纳60多家成员单位,涉及平台类、物流类、销售类、金融类等跨境电商全产业链,计划3年内,协会成员总数达到200家以上。”会长张杜志介绍,协会将通过引进发达城市成熟的跨境电商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产业供应链,培养技术和运营人才,打通宜昌跨境电商贸易采购、运营、发货等诸多环节,推动宜昌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壮大。(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袁达 李峰)

 

全省首个跨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获批

环百里荒铺展鄂西“富春山居图”

7月10日,宜昌市夷陵区百里荒景区举办“避暑清凉节”,游客在“共嗨唱”活动中体验高山草原的清凉夏日乐趣。 (通讯员 张国荣 摄)

7月15日,《宜昌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批复,这是目前全省首个获批的跨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意味着“一脚踏三县、一山入彩云、一路建示范”极具鄂西特色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铺展。

宜昌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总面积769平方公里,涵盖夷陵区、远安县、当阳市3县6镇42村9.18万人。按照“东有安吉、西有百里”的目标定位,致力于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冲刺全国乡村振兴试验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三区”创建。

打通“半小时”旅游圈

宜昌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位于夷陵区、远安县、当阳市“金三角”战略要地,夷陵区普白线、宋百线,远安县花百线,当阳市玉百线四条主要通道成为片区农旅、文旅、农康发展“大动脉”。依托223省道、224省道、G42沪蓉高速、荆宜高速以及G59呼北高速“两横三纵”高速环绕周围,加速将百里荒景区“清凉资源”变成全省“火爆产业”,拉近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宜昌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的核心是百里荒旅游景区,百里荒景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盛夏平均气温21℃,植被茂盛。夏季来到百里荒,连绵起伏草原,成片的树木,成群结队的牛羊,能人让安静地享受蓝天白云下的悠闲。在感受空气清晰、凉爽宜人气候的同时,领略万亩草原碧草连天美景如诗如画。

百里荒旅游集团是试验区的龙头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主线以旅游业为龙头,农牧业、康养产业为两翼,带动沿线和片区发展,百里荒集团将推进重点市场项目建设运营,力争实现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年产值超2亿元。

试验区将推进“景区+乡村+度假”模式,聚力资源互补、产业融合、多元服务、联动发展,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构建生态保护优先、功能复合带动、特色形象塑造、全产业链支撑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打造“观光—休闲—度假”全产业链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一流、全国知名的高山四季旅游度假区。

“一区两带多园”布局新业态

百里荒山大人稀,村民向来就有养殖牛羊的传统。

百里荒旅游集团顺势成立百里荒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搭建“公司+合作社+中心户+困难户”发展平台,选择和培育85个片区中心户,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养殖畜牧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初的中洲山、百里荒两个村,扩大到周边10多个村庄。他们将牧旅深度融合,放羊、剪羊毛变成旅游体验活动,牛羊肉变成旅游商品。

坐拥夏季清凉资源,百里荒康养小镇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项目占地2000亩,规划建设5000个康养度假客房,1500亩高山草地和森林公园。其中,一期占地385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共30栋,1046户。

未来,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发展空间还将裂变拓展,构造成为“一区两带多园”的空间结构。一区,即百里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带,即黄柏河流域生态经济带、柏临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多园,即三峡草食畜牧业综合产业园、龙泉都市农业产业园、三峡洞湾养生庄园、别家大山森林康养基地、黄花田园综合体、大成航模基地、“三峡桔都茶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旅游度假、优质畜牧、绿色农业、乡村市集、农旅社区、康养旅居融合的新业态。

为了促进人才、资金、资源、土地等要素之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互补、共同繁荣,试验区将在土地利用、人才引进、市场引入、项目审批等方面率先突破、先行先试,积极对接社会资本和市场经济,建立金融平台、开发金融产品,打通金融资本“上山下乡”的投资渠道。(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刘长春 张国荣)

 

枝江涌现10多家化工“小巨人”

三宁公司5G智能工厂控制中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摄)

6月,湖北三宁公司智能工厂试车,这个全国首家5G+MEC(独立组网)工厂。

在枝江姚家港化工园,三宁公司不是孤例。

来自枝江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该市25家化工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4家。多家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抢占细分市场,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重塑生产流程

年降成本4000万元

大到占地2000亩的厂区,小到几厘米长的仪表,在三宁智慧园区数字孪生平台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所谓孪生,就是建个一模一样的虚拟数字工厂,系统集成,万物互联,远程操作。”三宁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道出5G智能工厂的实质。

杨文华介绍,建设智能工厂历时一年多,总投资超过10亿元,涉及温度、压力、物位、流量、成分等参数的自动化智能装备有2万多台,其中控制阀就有4000多个。过去,该公司煤仓管理主要靠人工;如今,新建的圆形煤仓每年中转300万吨燃煤,人工管理已不现实。该公司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利用激光扫描定位,轻松分配进出煤量,让曾经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变成无人值守。

“智能工厂最大变化是重塑生产流程,岗位不再碎片化,都集成在一个智慧大脑中。”杨文华说。过去,工人调节阀门以分钟计,调节幅度很难统一标准;现在,控制体系统既聪明又勤快,以毫秒为单位,阀门控制精度达到千分之一。

工艺稳定、管控精细,带来能耗降低、产品提质。这座智能工厂每年节能降耗2%左右,生产成本降4000多万元。

粉末改为切片

抢占全国七成市场

氯气含量“超标”?听到这个消息,陈京有点发懵。

陈京是宜昌恒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该公司主打产品五氯吡啶是一种专用农药中间体,虽用量不多,却必不可少。

“产品里含有氯气是行业共性难题,客户为何对我们如此苛刻?”两年前发生的这件事,让公司许多科研人员不理解。“客户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这说明我们可以做得更好。”陈京一边劝导同事,一边寻求破解办法。

能不能在装袋前,让氯气多跑一会儿?科研人员尝试将原料从气体变为液态,再进行切片操作,终于在降低氯气含量上取得突破。

外人看来,生产过程只是增加一个步骤,科研人员却经历了数不清的试验。“最难的是控制液体区间温度。”该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升级设备,经过一年多探索,终于突破行业瓶颈,成为国内第一家掌握切片技术的企业,产品纯度达到99.99%。

近几年,全国五氯吡啶生产企业面临大洗牌,不少企业走下坡路,甚至被市场淘汰。恒友化工产能从1000吨增至4000吨,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产能和销量均居全国首位。

2020年,恒友化工入选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021年2月,该公司参与的五氯吡啶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搬迁拉动技改

产品品种翻倍产值翻番

在方圆42.69平方公里的姚家港化工园区,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占地260亩的,只能算是“小个子”。这个“小个子”正积蓄强大后劲。

山水化工前身是位于伍家岗区的国营企业宜昌树脂厂,后企业改制。2007年,企业退城入园,搬到姚家港化工园长江边。2018年,企业响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搬离长江一公里。

“两次搬迁,拉动技改升级,企业脱胎换骨,实现产品升级、工艺升级、设备升级、管理升级。”最让公司总经理曾晓兵难忘的是在2018年,那个刻骨铭心的生死抉择。

电石(学名碳化钙)是生产树脂的主要原材料,产地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部,山水化工不具备原材料优势,树脂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逐渐被蚕食。往哪里转?经过再三比选,公司决定推动另一主打产品烧碱从工业级晋升食品级。

该公司在烧碱生产前端,引入先进设备和过滤吸附技术,有效去除井盐水中的重金属等杂质,提高产品纯度;生产过程中,创新使用“零极距”电解槽,让每吨烧碱耗电量降低80千瓦时至120千瓦时。一增一减,烧碱产品达到食品级,生产成本更低,竞争力更强。据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烧碱是食品、医疗行业调节酸碱度的添加剂,目前已走进安琪、东阳光和海通食品等知名企业。

氯气是生产烧碱的副产品,也是生产医药、农药中间体原料。该公司顺势向医药、农药中间体领域进军。曾晓兵介绍,该公司中间体项目一期设计产能2万吨,全部建成后产能达4万吨,有望成为华中地区邻氯对甲苯生产基地。

“两次搬迁,实现产品数量翻倍、产值翻番。”曾晓兵说,目前该公司精细化工产品数量从2个增至8个,产值有望翻番,达到8亿元。(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姚红 毛晓娜)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