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产业转型焕“新”“绿”

2021-04-27 11:06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王林

长江宜昌段,繁忙的黄金水道。 (望作信 摄)

广汽宜昌工厂无人焊装车间。(宜昌市委宣传部供图)

繁忙的云池港。(闫柏安 摄)

三峡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 (李重庆 摄)

安琪集团自动化生产车间。2020年,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超过89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 (郑鑫 摄)

4月21日,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昔日长江边的生产设施和码头,早已变成公园,绿意盎然。

厂区内,电子级磷酸等高端产品正紧锣密鼓地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兴发主要电子化学品之一的电子级磷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基本覆盖国内8寸和12寸芯片客户。”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兴发立足技术创新,持续开展电子化学品“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大力研发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等高端产业技术,推动公司产业结构逐步走向绿色化、精细化、高端化。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3年来,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破解“化工围江”,在长江沿岸率先启动化工企业搬迁整治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做减法,更做加法。3年来,宜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力打造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关改搬转”告捷——

“宜昌经验”在长江沿线推广

“公司产能扩大7倍,产品种类翻了3倍。不是简单物理搬迁,而是‘涅槃重生’。”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迁至姚家港化工园区建成投产的化工企业。公司董事长胡朝晖介绍,公司产品销售范围从宜昌覆盖到长江流域,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年来,宜昌扛起政治责任,高位推进,坚持政策引导,依法依规实施。

严格产业政策,沿江1公里内禁止新建化工项目和化工园区,沿江15公里范围内一律禁止在园区外新建化工项目;制定《化工企业搬迁入园配套政策》,支持企业搬迁入园;加大政策扶持和争取力度,积极争取省政府专项资金、地方债券、投资基金等政策支持;设立1亿元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补助资金,优先支持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3年来,市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3年来,宜昌坚持多方联动,凝聚工作合力。

市县联动。市县两级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推进机制,形成党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政企联动。各级政府做好战略引导,充分激发企业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一线工作法”,一企一策一专班,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找出路、想办法、解难题。

区域联动。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到规划的专业园区新建优质项目,发展“飞地经济”。

经过3年艰苦努力、集中攻坚,宜昌已按计划圆满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

2018年11月,国务院通报表彰宜昌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做法。2019年7月,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专题调研报告,再次在沿江11个省推广宜昌市破解“化工围江”典型经验做法。省政府连续3年在宜昌召开长江大保护现场推进会,对宜昌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及产业转型升级给予充分肯定。3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先后宣传报道宜昌破解“化工围江”、推动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典型案例及做法80余次。

化工产业结构历史性转变——

“绿色化工”亮眼绽放

3月11日,兴发集团旗下兴福电子公司电子级硫酸二期智能生产线建成投产。

电子级硫酸是芯片制造业关键电子化学品,其关键技术曾被国外少数企业长期垄断,是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经过十多年持续攻关,公司自主研发出电子级硫酸制备的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兴福电子公司副总经理杜林说,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全年订单已满。

兴发集团成立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联合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加大黑磷、石墨烯等先进二维材料研发力度,推动化工产业向新能源、光电信息及生命健康领域突破性发展,不断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年来,三宁化工合成氨原料结构调整联产60万吨乙二醇项目、宜化新材料年产2万吨三羟甲基丙烷(TMP)等项目为代表的一批化工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引导一批搬迁入园项目优化工艺设计,推广新技术,引领带动宜昌化工产业加快绿色转型。

专业化工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和宜都化工园作为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的两大核心园区,按照“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要求,坚持高标准设计、全要素配套理念,全力推进环保安全、产业发展、公用工程、物流输送、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

2020年,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宜都化工园荣膺工信部“绿色工业园区”称号,枝江姚家港化工园跻身“国家智慧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行列。

3年来,宜昌化工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源粗放利用的局面,彻底摒弃以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逐渐转向创新引领的新路上来。

新动能蓄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频频落地

3月12日,宜昌人福药业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件,批准氟马西尼注射液通过一致性评价(8个视同通过),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的企业。

氟马西尼是一种高效、特异的苯二氮卓类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安定类药物中毒和麻醉术后催醒,目前是国家医保目录甲类药品。

截至目前,宜昌人福药业已有32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为全面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3年来,宜昌在实施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全力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强化动能转换,在培植后劲上下足功夫。

重点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全面聚焦“大旅游”“大物流”“大健康”“大数据”四大服务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大力引进了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建设,为宜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2020年,宜昌与中船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重大项目8个,总投资110.73亿元,中国船舶(宜昌)海洋科技装备产业园、商业航天动力总装基地等重点项目在宜昌落地。谋划新基建项目45个、总投资141.72亿元,完成5G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22亿元,建成5G基站2687个。

2020年,宜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61.42亿元,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文化旅游“火”起来

“最近都是团套团,我今天下午刚刚送走26人的团队,现在正赶往武汉,准备接一个45人的团队。”4月21日,宜昌峡州国旅导游王亓忙得团团转,最近她一直没休息。

该旅行社导游部经理汪敏每天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直到把带团导游安排好,“每天我们公司的50多名导游需要全员上阵。”

五一小长假临近,宜昌的旅游市场已提前火了起来。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等5A级景区,每天游客接待量均已增至3000人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宜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突出“两坝一峡”核心区域提质升级,致力成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的重要支撑。

2019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达8900.5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85.65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市游客接待量7752.72万人次,旅游收入695.1亿元。为助推旅游业恢复振兴,在去年8月至12月组织开展的“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期间,全市A级景区累计入园756.25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217.61万人次,均居全省第二位;旅行社组织入园387.44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137.45万人次,均居全省第一位。

如今,宜昌有A级旅游景区51家,其中5A级3家,包括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旅游区、三峡人家风景区、清江画廊旅游度假区,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另有4A级景区20家。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