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一场跨越14年的青春志愿接力

2025-07-20 13:31 来源:​孝感日报 编辑:胡伟龙 人阅读

“反哺山乡,播撒梦想!”

7月18日,骄阳似火,大悟县宣化店镇茶坳小学操场上,65名身着统一服装的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志愿者,面对“大别山支教团”旗帜举起右拳宣誓,铿锵誓言在学校操场上空回荡,这标志着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志愿服务活动正式启动。

65名成员随即奔赴大悟的东新乡、

新城镇金岭村、

宣化店镇茶坳村3个村级学校

为600名山区孩子

开展为期1个月的丰富多彩暑假活动

从“受助者”到奉献者”:

反哺是最动人的传承

“我得到家乡许多爱心人士的关心支持;现在,我想带着更多孩子看见更远的天空。”站在茶坳小学的讲台上,清华大学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系2024级学生周佳辉说。

这个从老区大悟走出的清华学子,先后得到大悟五岳山教育基金会、朱道六奖学金等组织与爱心人士的奖励帮扶,如今,他已成为第十四届支教团成员,正与支教团队成员一起在茶坳小学把自己收获的温暖传递给更多孩子。

这样的“双向奔赴”

在14年的支教史中不断上演

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参与支教的董东花,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宣化店镇金山初级中学当化学老师。“支教时孩子们追着问‘老师,你明年还来吗’的眼神,让我明白这里需要更多人扎根。”如今,她不仅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还常带着学生参与支教团的“红色小导游”活动,让“反哺”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发芽。

截至2025年,这支团队已吸引580名来自大悟本地以及全国各地53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先后在大悟16所山区学校搭建起“梦想图书室”“微型广播站”,累计服务5503名山区孩子。从最初的1所学校到如今的多个支教点,从单一课程辅导到涵盖文化、艺术、体育的多元课堂,变化的是规模与形式,不变的是“莫问前程,一路向善”的初心。

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用大别山精神浸润课堂

“大悟作为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们将邀请‘薪火爷爷’陈义万为志愿者和孩子们讲述大别山红色故事,支教团当好大别山精神的践行者、传承者!”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团长贺龙珏说。

同时

充分发挥大悟红色资源优势

把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大别山精神融入日常教学的点滴

大别山支教团与大悟红色小导游

2支志愿团队手牵手

共同开展“重走突围路 传承革命志”等

红色教育活动

“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土地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力量。”第十四届支教团副团长陈晓桐说。

14年来

支教团围绕大悟红色文化

开展的课程与活动超百场

让大别山精神从历史课本

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养分

14年的坚守:

用青春答卷践行大别山精神

“这是清凉油、藿香正气水和防溺水手册……”7月18日清晨,团县委的工作人员将防暑物资交给支教团,这是他们连续14年为支教点提供的保障。县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县妇联的暖心礼物,更让这场公益行动充满了“众人拾柴”的温暖。

从最初的简陋教室

到如今的标准化物资配备

从单一的课堂教学

到“校地联动+ 艺术赋能”的多元模式

支教团的成长

也是老区大悟教育帮扶生态

不断优化的缩影

今年,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将与大悟县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深化合作,除文化课外,为山里孩子们送去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课程、团辅活动,举办声乐课、科学实践课、美术等主题兴趣课堂。

当青春与老区相遇

当理想扎根土地

红色基因便有了最鲜活的传承模样

从2012年到2025年,这支由大悟本土大学生发起的公益组织,用14载的青春坚守,以让一颗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截至目前,这支团队已获得“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20余项荣誉,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多次报道。

但对于志愿者而言,最珍贵的“荣誉”,是孩子们作业本上“长大后我也要当老师”的稚嫩字迹,是曾经的学生如今成为同事的动人瞬间,是14年来5503名孩子眼中愈发明亮的光。

七月流火

在大别山老区大悟的深处

这场青春爱心接力的故事还在继续

当清晨的阳光洒满教室,当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那些年轻的身影,用汗水和奉献反哺山乡,正用最炽热的青春弘扬践行大别山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延续,为老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易荣波 李怡 通讯员沈春玲 刘奇彩 丁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