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本地> 本地> 正文
峡江漾清波 江豚逐浪高

2024-04-17 07:0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禁渔后长江宜昌段一江碧水东流,水环境得到提升。记者付蓓蓓摄

2021年元旦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

宜昌,“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禁捕责任重于泰山。

三年间,宜昌以铁腕之举,护万顷碧波。渔民成功退捕转型,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渔业资源逐年恢复,水域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行走在宜昌232公里长江岸线上,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万类竞发,生机无限。

愿长江之水,扬其碧浪。愿长江之鱼,乐其滋养。

渔政工作人员驾船巡江。记者付蓓蓓 摄

“天眼”添眼

智慧渔政织密“天罗地网”

“点军疏浚码头,有个穿白衣服的人,疑似拿着蝴蝶钩在锚鱼。”3月15日,市渔政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莫宏源在查看长江干流宜昌段渔政信息监管平台时,发现疑似非法捕捞行为。

通过放大附近水域在线监控视频,莫宏源仔细研判后确认是违捕行为,立即通知附近巡查的执法人员和长航公安民警前去执法。

控制嫌疑人、收缴禁用渔具、称量捕获鱼类,整个执法过程,都在长江干流宜昌段渔政信息监管平台“渔政一张图”大屏幕中“现场直播”。

这场江上“风波”,在“智慧渔政”的全程参与下,迅速消弭。

一江八河,百余条支流润泽宜昌,也让渔政执法工作面临不小的考验。

然而,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任”,对于宜昌而言,更像是水到渠成。早在2018年,宜昌就建成全省首个“长江水上在线监控系统”,在城区江段、枝江、宜都安装23个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快速处置。这便是宜昌智慧渔政系统的雏形。

2022年,投资1050万元、覆盖宜昌长江干流全域的“智慧渔政监管执法信息平台”正式投用,232公里的禁渔江段,在134个智慧天眼的日夜注视下一览无余。

“天上有无人机,岸上有监控塔,水面有人巡逻。”莫宏源介绍,热成像高空瞭望、人脸识别、车辆船舶识别以及人员行为分析等算力算法功能,构成全天候、全覆盖、全流程的立体监控体系,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伴随智慧渔政平台的上线,宜昌正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织密天罗地网,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紧密结合。

依托“城市大脑”,宜昌将渔政“天网”工程与公安、水利、交通海事等部门的长江水域监控系统组网对接,所有监测数据统一录入宜昌大数据中心,实现了“水上”“岸上”全程轨迹追踪。2023年2月16日深夜,长航公安葛洲坝派出所就使用渔政“天网”红外摄像头,精准查获一起使用船舶锚鱼的案件。

数据显示,自该平台启用以来,自动预警线索231次,取证54次,查实办理非法捕捞案件31起,渔政“天网”工程已成为宜昌打击非法捕捞的重要“前哨”。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十年禁渔任重道远。长江鱼类数量明显增加了,然而在不法分子眼里,获利的方式也随之变多了。

“严重的非法捕捞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垂钓类案件明显上升。”即使禁渔规定尤其严格,莫宏源仍见识了不少新型违规垂钓。他明白,禁捕执法监管形势依然严峻,非法捕捞反弹压力将长期存在,保护鱼类资源还需久久为功。

江豚在宜昌城区长江段追逐鱼群。通讯员杨河 摄

勇立潮头

长江“哨兵”共护碧水东流

4月14日,坐在“宜昌协巡03”机驾位,刘承林目视前方,手握舵机操作杆,驾驶巡护船匀速前进。

这个在长江里出没风波、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渔老大”,如今是协助巡护船的“掌舵人”。“大半辈子都在向长江要资源,现在是回报的时候了。”刘承林说。

春江水暖,正是鱼儿生长的好时节。刘承林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沿着江堤逐个排查垂钓偷捕点,偶尔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科研捕捞,一天来来回回最少要跑3趟。

刘承林所在的“宜昌协助巡护队”成立于2018年,负责宜昌主城区68公里长江江段的巡护,刘承林是队里的元老。

从“捕鱼人”到“护鱼人”,他感受到守护长江母亲河的荣耀,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与责任。“以前江边偷捕、电鱼的人随处可见,劝了不听还骂我们,十分头疼。现在已经少了很多,但只要还有一人偷钓,我们的巡查就不会停。”

刘承林绝不是“孤勇者”。

2020年7月,宜昌率先启动禁渔。一个月内,1744艘建档立卡渔船、3410名渔民全部退出以捕鱼为生的传统生活,不再踏入“江湖”。不少退捕渔民因熟悉长江,而转变为护水人、护鱼人。

昔日的“捕鱼高手”周刚在禁渔后加入护鱼队,“保护江豚,也是我们的责任哩!”他颇为自豪。

“几天没看到江豚就惦记。”江豚的出没地点,周刚早已熟稔于胸,“水小的时候在葛洲坝1号船闸,水涨起来,它们就跑到镇江阁去了。”

周刚回忆,2022年2月,护鱼队协助渔政执法人员解救了一头被绳索缠绕的江豚。3个月后,这头有着明显疤痕的江豚,带着幼崽跃出江面追逐嬉戏。“我逢人便说我救过江豚,别提多有成就感!”

4年来,拥有10名退捕渔民的“宜昌协助护鱼队”巡护近23万公里,协助查获非法捕捞案件百余起,协助没收违规渔具、网具3742只(张),劝阻制止捕捞、违规垂钓行为超8000起。这只护鱼队获评长江流域“最美巡护队”、长江流域渔政协助个人一等奖、长江流域渔政协助巡护优秀队伍一等奖……

相比之下,宜昌首家市级注册的环保公益组织“稻草圈圈”的规模要更大。自2017年成立以来,“稻草圈圈”的志愿者队伍已扩充至200余人。

这个可敬又可爱的公益组织共协助查获非法捕捞万余次,开展生态环保主题讲座、宣传实践活动超过400场,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他们还将宜昌城区协助巡护队的模式复制到了枝江、宜都、秭归等县市,共同组成一条保护长江的生态走廊。

65岁的宜昌人杨河是江豚摄影师的“排头兵”,也是长江大保护第一线的“急先锋”。去年6月,他因守护江豚登上联合国新闻头条。“我拍江豚6年了。以前很难拍到,一是数量少,二是怕人,现在几乎天天都能拍到江豚。随着长江大保护的不断推进,长江的水质越来越好,江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了。”

从过度索取到精心呵护,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大自然正在回馈给峡江两岸巨大的惊喜。

3月28日,20余万尾中华鲟在宜昌被放归长江。记者付蓓蓓 摄

科技赋能

“江湖医生”把脉“水下世界”

“嘀!”4月12日,在宜昌城区胭脂坝江段,科研人员将手中的“滴滴神”——声呐鱼探仪(didson)的探头插入水中,然后将上端固定在船头。

不一会儿,鱼探仪屏幕上显示出水下的鱼群、水草、底部结构等信息。如果运行正常,这个鱼探仪将在水下探测近两个月。

“表层水样每3天采集一次,繁殖高峰期每两小时采集一次,重点关注鱼群聚集区域。”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不忘嘱咐同事。

科考船在江面上沿“之”字形线路曲折航行,从胭脂坝顺江而下至古老背,之后根据探测结果逐步缩小探测区域。

“在很多人眼中,这只是一瓶普通的江水。但在我们眼中,这瓶水可以分析出鱼群聚集区域主要有些什么鱼。”拿着刚采集的江水样本,科研人员介绍,声呐鱼探仪可以探测水中鱼类个体大小、分布情况、水深和底质情况,而环境DNA技术可以通过采集的江水样本识别水中有哪些种类的鱼。

每年初冬时节,科研团队还会在葛洲坝下近坝江段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中华鲟自然繁殖调查。

中华鲟自然繁殖调查监测手段主要有6种:江底采卵、食卵鱼解剖、水下视频观测、水声学巡航探测、水声学定点探测、产卵场环境调查。

最近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葛洲坝下80公里江段有约20尾中华鲟繁殖亲鱼。

江里有多少鱼、有哪些种类的鱼,这些鱼生长在哪里、生存状况如何……这些数据,能为“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提供翔实的科学依据。

放眼整个长江干流宜昌段,禁捕禁钓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不仅仅是“四大家鱼”等常见的淡水鱼增多了,就连一些珍稀鱼种也开始频频现身,长江生态一年好过一年。

鳤鱼“重出江湖”便是最好例证。“以前没见过。但现在,鳤鱼成了‘常客’,年年都能见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常涛认为,长江禁渔后,生态系统变好了,更多生物种群得以“探头”。

事实上,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这些鱼类的“食客”——长江江豚。

人退水清,鱼繁豚育。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5年增加了23.42%,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止跌回升。其中,长江宜昌段有20头以上,至少增长了30%。长江干流宜昌段已连续观测到两头幼豚出生,宜昌也成为长江沿岸能在市中心观察到江豚的3座城市之一。

“江豚种群快速定居恢复,说明宜昌整体水环境优良、鱼类饵料资源丰富,长江大保护成果明显。”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表示。(记者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