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读宜昌> 正文
九十多个项目植入“海绵”——宜昌市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观察

2023-08-17 09:13 来源:三峡日报

自2019年被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以来,宜昌以节水减排为抓手,持续完善涉水法规制度,推进供水节水设施改造,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形成“全域、全业、全面、全程、全民”节水新局面。

8月11日,记者在企业、社区、居民小区走访发现,节水型企业和单位不断涌现,小区改造助推海绵城市建设,市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理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生产节水打磨“巧功夫”

在兴发新材料产业园区,30多家入驻企业接受统一调度,实施“一水多用”节水改造,实现了废水、清净水的循环化利用和部分污水处理零排放,每年节约取水成本126万元。

节水型企业和单位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宜昌中心人民医院实施节水改造,年节约水费5万元;鑫大兴混凝土公司借助地势充分利用雨水及再生水,废水零排放,年节约成本10万元;安琪酵母公司实施节水技改,年节水约55万吨……

在标杆引领下,宜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67%,节水型企业覆盖率33.12%,节水型单位覆盖率20.27%。

生活用水拧紧“水龙头”

碧波翠苑小区位于东山大道与中南路交会处,地势低于周围道路,毗邻内涝点,曾发生过严重内涝。为解决“顽疾”,相关部门一方面结合路沿石开口汇集周围雨水径流,利用楼前原有景观水池建设透水铺装与碎石排水盲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设置防倒灌闸门。另一方面结合原有活动场地埋设蓄水模块,收集雨水回用于绿地浇洒。改造后,居民得以享受小雨不湿鞋、大雨无内涝的环境。

该小区的改造是我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缩影。目前,我市已对90 多个新、改、扩建的项目和15个拟出让地块植入海绵要求,搭建海绵城市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及监测系统,沙河公园、滨江公园雨水花园、卷桥河湿地陆续成为网红打卡地。

“网红打卡地”沙河公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整个公园就像一块会呼吸的大海绵。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供水管网是遍布地下的“毛细血管”,将水这一城市“血液”送往千家万户。我市累计改造供水管网79公里,改造283个老旧小区供水设施。

9座污水处理厂陆续开展新改扩建工程,临江溪、花艳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最高排放限值”。同时实施污水管网、生态水网“两网共建”项目。

节水意识融入“新理念”

“淘米水用来浇花,洗衣服留下的水用来冲厕所。”8月11日,家住城中金谷小区的覃女士说,她一直保持着节水习惯,也以身作则教育孩子珍惜水资源。

宜昌将节水教育融入校本教材,编制发行了《生态好市民》《生态小公民》,并纳入地方课程,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在校内外创新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将水厂、污水厂作为节水科普平台,建立了“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市民教育基地”,将节水、爱水、惜水的理念融入孩子心中。

节水在心,具体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宜昌全域推广“供水网格员”制度,打造供水节水服务进社区的升级版,累计发展100余个“供节水服务网格长”,设置1000余个“供节水服务网格员”,聘请20余个“城市节水宣传大使”,共同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

截至目前,宜昌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23.43%,城市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65.18升,节水器具普及率保持100%,节水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邓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