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4 15:45 来源:三峡宜昌网
“快看,那边有黑鹳!”11月9日,长江宜昌段关洲岛,大步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宜昌摄影师李风,隔了老远就看到黑鹳的身影。当天,宜昌的“江豚守望者”在关洲岛开展水鸟监测活动,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一行人观测到了黑鹳、白额雁游隼、普通鵟、云雀胭脂鱼、豆雁、鳡鱼等珍稀动物。
“岛的西侧是浅水区,水鸟一般会在那边嬉戏,是拍摄的绝佳位置。这两年,这里的珍稀鸟类增加了不少,基本每次来都能看到黑鹳。”李风摄影经验丰富,外出时,其他人跟着他找点位,总能拍到好片子。
今年50岁的李风,现为宜昌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签约摄影师,入选中国青年摄影家与湖北省青年艺术家人才库,斩获过2014年湖北省摄影年度人物奖,宜昌市第5届青年科技人才奖等,还拍摄编辑出版了《中国三峡野生动物图册》《老城影像》等图书。
“对我来说,拍摄动物,是一种放松。”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李风拍三峡移民,拍社区疫情防控者,都是人与社会的纪实摄影,拍野生动物是他的业余爱好,在李风看来,拍摄动物是一种修行,让人很放松。
“这些年,我很明显地感觉到,野生动物的拍摄难度越来越小了。”李风翻看着手中藏羚羊、金丝猴等动物的照片说道。长江沿线的野生动物数量增多,它们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好,摄影器材也越来越高级,这些应该都是“好拍”的原因。
“选定一个题材,就要长期坚持拍下去。”关注长江关注生态保护的摄影师不少,李风的作品为何能频频拿到国内外大奖,他解释道,可能是自己选定野生动物这个题材,坚持拍摄20多年,想得更深入些吧!
拍摄时,李风发现动物的行为在不停变化,人和长江也在变化。“我便想把这种变化记录下来”,李风说道。
李风不单单是动物活动的记录者,他更关注动物和人的关系,《中华鲟的存亡之路》《等待做实验的猴子》等摄影作品,都在讲动物和人的故事。
“长江里的小鱼儿多了,江豚也多起来了。”上世纪30年代,李风听老人们说,下雨天在宜昌江边能看到,10几头江豚蹦出水面。后来,江豚消失了,2000年,他在宜昌发现3、4只长江江豚,2022年,江豚数量增加到了23头左右。
长江大保护,长江禁渔、渔民上岸、增殖放流,小鱼增多,江豚有了食物,就回到了宜昌,江豚是长江中的顶级掠食者,它们的增加表示长江生态系统的持续变好。
“作品能得到认可,靠的不只是运气……”,江豚是哺乳动物,它们过几分钟就要浮出江面换气,而且有追逐鱼群的行为,样子也很讨喜。虽然现在很容易拍到它们,但是要拍好,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李风坦言,当摄影记者的那段工作经历,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提高了观察能力,以及快速找到事物敏感点的能力。
今年4月,李风在长江宜昌段拍到6只江豚围捕小鱼的画面。那天,江边的拍摄者很多,当江豚慢慢地靠拢围捕鱼的时候,李风迅速反应,连连往后退了几步,抓拍到6只江豚同框的照片。“江豚从聚拢到分开的动作很快可能就2、3秒的时间,我差点就错过了。”
“随手拍,定格最美……”,作为一名江豚守望者,李风除了拍摄江豚和珍稀鸟类,还会去主动观测动物的行为,记录下来,交给有关部门。他也是一名策展人,联合相关部门在江边、公园、广场、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野生动物摄影展,“希望更多老百姓直观感受到、看到长江保护的成果。”
宜昌正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长江宜昌段成了最好观赏、拍摄江豚的地方,以前要“蹲守”才能拍到的江豚,如今实现了“随手拍”。“这是很好的动物与人共处的状态,我们要保护这种状态。”李风说。
(全媒记者 张泉 王林 罗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