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品屈原文化 沐楚风遗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做客“屈子大讲堂”

2022-08-03 06:58 来源:三峡日报

8月2日上午,在“屈子大讲堂”,教师、大学生、宜昌诗社近150名代表现场聆听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的精彩分享。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摄

8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刘跃进做客“屈子大讲堂”,以“回归常识”为题,围绕屈原其人、屈原作品、楚歌嗣响、当前热点,分享了最新学术观念、研究进展,与专家学者、在校学生一起品屈原文化、沐楚风遗韵。

否定屈原依据不足

屈原及其作品,现存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在二十世纪初,开始有部分学者提出怀疑。

他们有的直接否认屈原的存在,有的从其作品分析,否认作为文学家的屈原的存在,认为“屈原是一种复合物”“能够创作《楚辞》那样需要高度修辞技巧的文学作品才能的诗人,恐怕不是一个两个”“是屈原死后,对其记忆犹新的时候的人的作品”……

持这类观念的学者,主要依据有二:一、先秦史料未见屈原名字;二、《资治通鉴》未写屈原事迹。

但刘跃进在查阅了大量材料后认为,在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很多著名人物都没有记录在内,但出土文献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新的名字。所以不能因为今天所见的、十分有限的史料没有屈原及其作品的记载,就表示怀疑。

至于《资治通鉴》,刘跃进则认为,司马光编写此书,重在政治功用,一般的文人不在论列之中,即使李白、杜甫也未见其名。但是司马光本人承认屈原的存在,且有诗吟咏。所以这些不能作为否定屈原的依据。

开放心态深度交流

我国有关《楚辞》注释与研究方面的论著众多。

最重要的是姜亮夫先生的《楚辞通故》。全书分为十部:天事、與地、人事、历史、意识、制度、文物、博物、书算、词部等,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楚辞词典。

还有黄灵庚的《楚辞章句疏证》,不墨守《章句》旧说,对历代注释及时贤新说多所参证,为楚辞研究的集成性成果。

“宜昌打造屈原文化的‘一标三地’,可以从资料集纳做起。”刘跃进认为,收集影印出版相关原作,并建立发布平台,权威发布当前有关屈原、楚辞研究的最新国际、国内信息,充实“一标三地”的内涵。

他说,眼下新资源、新方法和新技术正深刻、广泛而迅速地改变着中国经典研究的内容与方式。在坚守学术传统的同时,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新的挑战。盲目拒斥一些有别于传统讲法的声音,忽略甚至逃避我们不太习惯的异议,绝非解决问题之道。

相反地,进行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的系统交流与深度比较,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指引开展屈原研究

讲堂持续近3个小时,在场的学者、学生都听得很认真。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杨淑凤,在得知“屈子大讲堂”即将开讲的消息后,特地从湖南来到宜昌。“课堂上,老师也会讲到屈原、讲到楚辞,但今天讲堂让我对屈原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市民周曦专注于唐代诗学的研究。“屈原是中华诗祖,两者的研究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他还告诉记者,刘跃进老师的讲堂对自己启发颇多。他采纳的论据、考证的方法,以及提倡的跨学科研究,都为自己未来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指引。

“在今天这个时代,‘回归常识’,就是一种求真的姿态。”听过讲堂,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市楚辞讲师团首席讲师彭红卫也有感而发。他认为,刘跃进这种“回归根本”研究屈原文化的方法、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大学老中青三代学者先后围绕屈原、楚辞、楚文化出版过至少30部著作。彭红卫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快楚辞文化集成的步伐,持续做好屈原文化研究,为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贡献。(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