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08:14 来源:三峡日报
1
屈原远去,一双鞋子遗落在岸上。
遗落在人间。
一只鞋子是《离骚》,一只鞋子是《天问》,风吹落了叶子之后,它们依旧替屈原看守着不舍的人间。
人间还是人间。
河依旧在独自行走。
在宜昌,2427米的仙女山上,太阳每天照常升起。
2
历史辽阔。
屈原用单薄的文字,一粒一粒把黑色的云打出一个洞,也把历史打了一个洞。
月光流下来,阳光流下来。
无需兵马,也不用挟天子以令诸侯,屈原只是带着文字,就深入历史的腹地,收复河山,把旗帜悬挂在历史的墙头上。
人在,阵地在。
诗在,阵地也在。
一个王朝斑驳的天空,仅仅靠几朵云缝补不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个人微弱的光亮照不亮一个王朝的黑暗。历史深处的烛光,在风中摇曳,掉了一地的名字,那一个我们都没能够捡起来。
3
生命的崇高与卑微、高大与渺小,并不是用成功这把尺子能量出来的。每一个人,生命的重量与生命的长度,都是使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因而,相对于帝王的光芒与烈燃,有些悲壮有些悲凉的屈原却让一个历史的瞬间凝固下来。
屈原从容与淡定,不是想自己20年之后又是一个好汉,而是坚信20年后,甚至200年之后,真理依旧是真理。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长,而历史又把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拉长。江山辽阔,没有那一个人会是永远的主角,而英雄从来就是孤独的,英雄的呼唤总是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才能够得到回响。知音难寻,当人们读不出一个生命的努力甚至挣扎的价值与意义,当人们忽视了一个生命的消失,甚至觉得这个生命的消失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他的离去只是一个生命的离去,一片叶的飘零。
只是灰飞烟灭。
为了找到他,每年我们都要把他放在一个隆重的日子上,每一年,他都要在我们的心中再现一次 。
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够像他一样,一次次重返人间,或者说龙舟与艾蒿代替他一次次重返宜昌。
在宜昌,此刻一棵艾蒿是有意义的。艾蒿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都能读懂,艾蒿重要的是让历史与现实没有距离,我们对屈原的感情和怀念,此刻,一棵看上去弱小的艾蒿就表达了。
简洁明了。
在人世间, 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大风怎么吹,依旧在原来的位置上。
4
汨罗江奔流,但是没能有力量把什么都送走。
真与善,像岸上的石头,雨多大,也在老地方,风多大,也在老地方。
宜昌,这个2.1万平方公里的信封,把屈原的生命和才华装进去。一个人灵魂的重量,许多时候就是一座城的重量。
一种伟大的精神与一条江无关,与一座城没有关系。我们把屈原藏在山水之中,藏在宜昌。屈原祠之大小,甚至与屈原无关,思想没有形状,像水一样,人的形状就是思想的形状。纷纷扬扬的世界,我们要找到一个适合现代人灵魂尺寸的文化,一个适合宜昌人灵魂尺寸的文化。
5
468座电站,让宜昌的灯亮了。
屈原,让宜昌亮了。
《离骚》《天问》《九歌》宛如精美的瓷器,无论落上了哪个时代的灰尘,轻轻擦拭之后,光亮依旧。尽管除了阳光与月光,现在的日子和从前不一样了,现在的世界也与以前不一样了。
但是,屈原的作品价值还在。
把他的诗句做成一个门环,钉在大门之上,这样每一个写作者都能记住,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自己灵魂在什么地方,自己的文字应该在什么地方。
如果不能够保持内心足够的宁静,一个人即便是跪在屈原祠3.92米的青铜像前,也听不到灵魂的声音,抚摸他的雕像,依旧感觉离思想还远。走进屈原,不是要祈求什么,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朋友、一个知己,无法在人间倾述的烦恼和他说说。
于是, 世界小了。
在宜昌,一些微小的事物让我们疼痛,一粒小小的沙子让我们泪流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让我们流泪不止。
此刻, 一杯水就可以长醉。
6
翻身跳进《离骚》里,可读了50年,至今也读不懂,屈原为何拥有这样的才华和豪放。
抚摸屈原的名字,仿佛抚摸一个亲人的名字。
有屈原的民族是幸福的。
有屈原的宜昌是幸福的。
我也是幸福的,有屈原的文章作伴,宜昌也是我的故乡,此刻,隐隐有一些思想的绿叶,从我肩头上长出来。
(冯金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