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苦难到辉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实践与思想启示

2021-06-17 14:38 来源:三峡日报

宜昌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孔磊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50多名党员发展到9000多万名党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与实践。

开天辟地:救国图强的艰难探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苦难深重。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圆满完成。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正确剖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改天换地:新中国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用了七年时间完成了这一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使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等问题苦苦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民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惊天动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既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世界历史时代发展大势所决定的。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四是必须学思践悟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党员干部必须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