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08:48 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李阳
巍巍三峡,守望拥军本色;浩浩长江,奏响军民鱼水之歌。宜昌,“土家第一军”——红六军发源地、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烈士出生地。
10月,喜讯从首都传来,在获命名的411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中,宜昌榜上有名。这也是宜昌连续七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乐章,持久激昂,深情动人。
固根基,筑拥军阵地
双拥工作连获殊荣有赖坚如磐石的组织保障。
宜昌成立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军地互商、军地互访、实事互办、情况互通的工作机制。市委定期召开议军会,专题研究解决支持部队建设和双拥工作的重大问题。先后出台重要文件、政策近十个,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4000余人,合格率100%,市政府被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英雄不能被忘记。宜昌在全省率先完成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光荣牌悬挂,开展“最美军人”“最美退役军人”评选活动,以先进典型引领双拥工作。
“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罗长姐,全国首条军民共建示范公交线、“全国双拥模范单位”宜昌市公交集团,“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宜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刘大卫,“空军优秀飞行人员家属”军嫂高蓓……一个个先进典型勇立时代潮头,鼓舞全市军民共建高品质双拥模范城。
全市中小学校将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纳入教学课程,市雷锋中学和雷锋军校毕业生每年都有数十人报名参军和报考军事院校。
强服务,解后顾之忧
紧跟部队所需,官兵所盼,宜昌承诺“只要部队交得出、地方就能接得下”。
四年间,全市共接收军转干部、符合政府安置的退役士兵近900人,出台《宜昌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 修订完善《宜昌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办法》,为800多名随军家属解决了就业和生活困难,200多名军人和烈士子女享受入学优待。不仅如此,宜昌还实现了退役军人四级服务保障体系全覆盖,全面实行“积分选岗”确保“阳光安置”,军转干部安置进机关和参公单位实现高比例,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全国各地的现役军人、军休老干部、残疾军人在宜昌都可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优先挂号就诊、免挂号费、免费参观旅游景点等优待。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门开设涉军维权案件“绿色通道”,司法部门在驻宜部队普遍设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站。近年来地方支持部队建设投入资金过亿元,为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2.5亿元,减免社会优待费2000多万元,培养近300名退役军人成为村主职干部。
续传统,谱鱼水深情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驻宜部队闻令而动、抗疫在前。
从大年三十开始,驻宜空军某部先后出动近20架次运输机不舍昼夜为武汉运送了数千名医务人员和数千吨抗疫物资。宜昌军分区、驻宜部队、武警宜昌支队、宜昌消防救援支队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市1万多名退役军人战斗在防控一线。各级双拥办在疫情期间为出现困难的军人家庭开展送一封慰问信、一张联系卡、一笔慰问金、一个拥军包、一份慰问物资、一张慰问照的活动,解决困难问题600余件次,协调解决驻宜部队消杀和生活物资近百吨。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驻宜部队情系“第二故乡”,常年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与89所学校结对共建,数百名优秀官兵担任校外辅导员,并参与义务献血、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4000余次。海军宜昌舰官兵心系家乡人民,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2万元,常年帮扶抗美援朝老兵和因公殉职的秭归县沙镇溪镇高潮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宋青山遗属。
宜昌军分区、高炮旅等筹集资金数百万元、出动官兵千余人次,帮助贫困村扩建村级公路、翻修堰塘河道、安装监控系统,解决出行、用水、治安等问题,目前,宜昌驻军参与帮扶的16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