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云游”归来的孩子 仍葆“少年气”

2023-10-27 09:26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审核:金睿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AI换脸”“人格测试”等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新型诈骗时有出现。一些平台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够成熟、上网频率较高等特点,运用算法推荐、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诱导未成年人“有偿”提供个人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传播不良信息。

国务院于2023年10月25日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未成年人们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远离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仍需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

加强教育引导,培育主流价值。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在家庭中要注重言传身教,教育知识品德。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二是加强学校教育。在“双减”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未成年人们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线上教学明显增多,如何学校应注重提升线上教学质量,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安排。三是加强社会教育。各社会组织可以针对未成年人开设特色文体活动和课程,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利用寒暑假等节点,带领孩子们参观社会实践基地、禁毒教育基地、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等,让孩子们沉浸式了解社会、参与实践。

加强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当前,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新问题新情况,仍需在网络素养提升、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范等方面立章建制,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法治力量支持,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有关部门可以持续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对社交、短视频、学习类APP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排查,持续清理处置违法信息和账号,对网上涉未成年人的突出乱象坚持露头就打、高压严打。

加强信息规范,筑牢安全屏障。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个人信息的泄露、滥用既侵害了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权利,也容易招致网络欺凌、人肉搜索等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恶性事件。受到“饭圈”文化影响,部分未成年人通过网络人肉搜索他人信息进行人身攻击等不良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对个人敏感信息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同时,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工作人员访问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经过相关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管理人员审批,记录访问情况,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违法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作者:西陵区葛洲坝街道 余雯婧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