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三年,宜昌百姓的“江鲜”从哪儿来?一条鱼的“回归”之路

2023-07-10 10:18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张远近  审核:廖全

大江奔涌至宜昌,出三峡,江面豁然开朗,优越的水域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淡水鱼资源。

然而,在过去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水生态持续恶化,珍稀特有鱼类大幅衰减,一些曾经萦绕舌尖的“江鲜”,渐渐退出了百姓的餐桌。

2021年1月1日,“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拉开了恢复长江生态和渔业资源的帷幕。

如何在落实禁捕的同时留住长江美味?让消失的江鲜“游回”百姓餐桌,一场渔业稳产“保卫战”在宜昌打响。

当阳市欣翔渔业公司流道养殖基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供图

一种美味的消失

七月盛夏,万物生长。枝江董市镇,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的铜鱼繁育专用车间内,超过100万尾长约3厘米的铜鱼苗,正在培育池里茁壮成长。

在宜昌,大家皆知中华鲟名贵,肥鱼味美,殊不知还有一种铜鱼,曾是老渔民眼中的宝贝。“铜鱼又名金鳅,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含脂量高,是餐桌上的中高端食材。”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水产研究专家刘灯红说。

不仅如此,铜鱼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指标性物种,它的数量关系着其上下游食物链生物的生存。

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导致的水体污染以及洄游通道受阻等原因,铜鱼的生存繁衍面临危机,数量急剧下降。宜昌是否还能吃到铜鱼?

2021年,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用近一年的时间,实地调研长江沿线宜宾、泸州、重庆、万州及宜昌、武汉等城市水产批发市场和餐馆经营场所,得出结论:铜鱼消费已濒临断档,亟待人工养殖开发成功后补充供应。

7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胜利三路的一家餐厅,未发现铜鱼相关菜品,服务人员表示该鱼长期调不到货。随后记者又致电我市多家鱼馆,均表示无货。

为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全国淡水养殖第一大省的湖北,在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同时,开始探索鱼类养殖方式转型之路。

2020年,湖北启动“土憨巴”“石扁头”“金鳅”“刀鱼”“草鳊”“江团”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的科技攻关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为长江野生鱼的人工养殖和产品开发打下基础。其中“金鳅养殖驯化项目”由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负责研究实施。

这意味着人工驯养的铜鱼等原长江野生水产品将加快端上百姓餐桌的速度。

一番育种的突围

作为一家以水产种业为主营业务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自2012年起,便开始探索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驯养繁育。“这条路走的并不容易。”刘灯红说。

铜鱼人工养殖难度有多大?刘灯红用“出水烂”来形容,“铜鱼易患小瓜虫病,病鱼的皮肤和鳃上布满白点,一旦发病,仅数天就可全军覆没。”

此外,铜鱼应激反应强,早期传统池塘养殖水体浅且易受外界干扰,成活率低。

历时4年,经过反复试验对比,专家发现,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调控水体生态指标,可显著预防小瓜虫感染,由此攻克铜鱼繁育路上最大的难关。

与此同时,通过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着手提升种质的优良性状和人工繁育、养殖效率。

“亲鱼尾均产苗从最初的2000尾提高到8000尾,出苗率从20%提升到60%以上,不仅抗病力提升,生长速度也高于野生鱼。”刘灯红说,目前公司正加紧和科研团队合作,探索采用分子遗传技术提升铜鱼育种水平。

如今,宜昌铜鱼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已臻成熟,掌握了从亲本培育、催产孵化、苗种培育、种鱼及商品鱼养殖全过程核心技术,打造了铜鱼种业的“芯片”。

记者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获悉,近年来,全市水产苗种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种业技术成果不断转化。截至目前,年繁育鱼苗19.12亿尾,年生产大规格苗种3.39万吨,年产值约6.5亿元。

全市已创建省级原良种场6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个。承担了长江禁捕后“6条鱼”中铜鱼、长吻鮠人工繁育和工厂化养殖技术攻关,实现了加洲鲈反季节、工厂化繁育。

令人欣慰的是,铜鱼等长江野生鱼类的成功繁育,在丰富百姓餐桌的同时,对恢复长江渔业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20年开始,三峡集团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在长江重庆段、贵州赤水河连续三年开展圆口铜鱼人工放流活动,放流鱼苗超40万尾。

一个产业的“回归”

在攻关铜鱼等野生鱼类繁育驯化的同时,我市加州鲈、鲟鱼、肥鱼等一批名优鱼类的生产供应也取得进展,实现了从养殖、加工、运输到分销的全产业链发展。

7月4日,位于枝江仙女镇的枝江一尘水产养殖合作社,1万平方米的工厂化鱼苗车间内,筛鱼、过磅、装车,40万尾加州鲈鱼苗即将发往河南。

枝江市天丰长江土著鱼类良种场正在对人工繁育的长吻鮠打样销售。三峡日报通讯员 杨军 摄

负责人贺华山告诉记者,从加州鲈鱼的育种、养殖到深加工,一尘合作社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

两年前,在五峰采花乡白溢坪村,贺华山在海拔1000米的山顶修建养殖基地,夏季利用山泉水低温育种,实现了加州鲈的反季节养殖。

“去年繁育鲈鱼苗3000万尾左右,其中200万尾鱼苗投放至宜昌养殖水面。”贺华山说,在丰富我市水产品市场供给的同时,鲈鱼苗还销往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市。

让一条鱼“游”上百姓餐桌,一尘合作社还搭上了预制菜的快车。

贺华山介绍,合作社创立了“依氮鲜”品牌,开通两条生产线,主要做鲈鱼和肥鱼深加工,相继推出了臭鲈鱼、烤鲈鱼,以及肥鱼汤和花胶等菜品。“日前,宜昌、武汉、江西的线下连锁店已开始筹建,将实现从原料到成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开发。”

近年来,我市不断延伸水产产业链,促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枝江覃姐食品公司等企业生产预制鱼产品,湖北联太公司发展以小龙虾、泥鳅为主的速食产品。依托优质的水资源,全市基本形成集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殖、产品精深加工、餐饮休闲于一体的鲟鱼全产业链。

如今,“野味”虽然退出了餐桌,但“鲜美”从未缺席。随着水产品产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优化,市民的食物消费结构日趋丰富,实现了由过去的“有鱼吃”向现在的“吃优质鱼”转变。

在对水产种业育繁推的不断探索中,百姓所疑虑的“美味”也正在迎来好消息。

“目前已进入推广上市阶段,预计今年10月前后将迎来首批1万斤铜鱼上市。未来5年,我们将在宜昌打造铜鱼产业化主产区,实现10亿元产值的目标。”刘灯红满怀信心地说。(记者谷一鸣、通讯员杨军)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