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吾土,一个村落的端午情结

2023-06-19 15:2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周旺成  审核:闵娜

端阳近了,浪漫的气息在铺满阳光的大地上发酵。诞生屈原的宜昌,浪漫与诗情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天赋。

世界端午看中国,中国端午看宜昌。端午,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人们的目光自然向这里聚焦,话题也自然被屈原精神所吸引。

诗歌、音乐、论坛、话剧、竞渡、汉服、美食……首届“宜昌端午文化月”即将盛大启幕,一道道端午文化大戏犹如盛夏繁花次第盛开,芬芳沁人心脾。

一颗伟大的灵魂,一种伟大的精神,在吾乡吾土历久弥新。

端午习俗——点雄黄。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摄

“循着人们心中的情感一路回溯,就一定会回到吾乡吾土”

6月5日,秭归乐平里。距离头端午还有半个多月,这里的人们已经为过节忙碌了起来。

这是个存在千年的古村落,群山环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像是襁褓中安然的婴儿。从高山下来的凤凰溪与响鼓溪在屈原庙下汇合成屈平河,绕着白墙黛瓦的村舍进入七里峡,最终注入香溪汇入长江。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屈原就出生在这个村落。

如果把端午节比作一个辐射世界的同心圆,乐平里必然是这枚持续无限放大同心圆的圆心。循着人们心中对屈原的情感一路回溯,一定就会回到吾乡吾土。

骤雨过后,溪流喧喧。苞谷与橘园愈发郁郁葱葱,散发出强烈地生长气息。隔着2000多年时光,吹着屈原吹过的风,尤让人感叹唯有这样的山水风物,才能滋养出如此伟大的心灵。

“你们来的真不巧,村书记和几个主事的今天一大早就赶去县里了,商量、排演村里的端午活动去了。”留在村委会值守的计生干部谭艳丽说,乐平里人过端午、祭祀老祖宗从不马虎,从上一个端午到下一个端午,贯穿一整年。

因为对屈原的特殊情感,当地讲究一点的村民,很少直接称呼屈原的,都像谭艳丽这样,张口闭口都要尊称一句“三闾大夫”或者“老祖宗”。

走过一座晃悠悠的吊桥,顺着石阶爬上屈原庙。庙祝锁了庙门,也和书记一道进城去了。惟有门前这株引无数造访者感叹的黄连木当风而立,树冠空中轻摇,抖落一地明明暗暗的光影。虽有300多年树龄,但依旧挺拔、葳蕤。

“屈原庙是乐平里地标,也是村民精神世界的信念支撑,只要抬头看到小庙庙顶和这棵黄连木,人们的心里就是塌实的。”秭归县委党校研究员郑承志说,倘若没了这座小庙、这棵古树,乐平里的精神世界就坍塌了。

庙前花圃里,72岁的老人徐宏彦佝着腰,正在拔除疯长的荒草。见有访客走近,他停下手中的活,憨厚地笑着与人打招呼。端午节搞活动,村里安排他要把这里打扫干净。徐宏彦说,他小时候感觉这棵古树就是这样高大,屈原庙迁建到这里后,长得愈发青春、茂盛了。

“准备一桌声势浩大的肴馔,是端午家宴的‘重头戏’”

谭光雄蹲在门口水龙头下,仔细打理一块腊肉。刷毛来来回回的摩擦和水流的不断冲洗,原本油腻污黑的肉皮逐渐呈现诱人的焦黄色。

谭光雄是乐平里“留守老人”,今年64岁。爱人在江西南昌打工,两个孩子也都在外地成家立业。他身后这栋外观考究的三层楼房,大部分时间只有他一个人进进出出。

“已经电话联系好了,端午全都回来。”即将到来的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让老人兴奋。这几天,他把屋子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厨房灶台和餐具都是重点照看的对象,一遍遍擦洗得瓦光锃亮。

老人是村里的剃头匠,服务了几十年。之前有记者写乐平里时说,男女老少很少有蓬头垢面的,比外面的人干净、体面。谭光雄颇自得:“头发这东西,隔一段时间你要修一修、剪一剪,不然确实蛮影响形象。”

谭光雄自己也打理得很清爽,衬衣扎在裤腰带里,旅游鞋上没有一个泥点,说话与举手投足间有着老派匠人的古风与分寸感。

准备一桌肴馔,是乐平里端午家宴的“重头戏”。蒸发糕、包粽子、杀鸡宰鱼都还早了,唯独腊肉是可以提前洗净备下的。它虽是普通的食材,却也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灵魂大菜”,切块要大,切片要厚。谭光雄从火笼屋的梁架上专门挑下一大块熏得黑不溜秋的猪后座肉,掇了一把被磨得发亮的木头椅子,坐在水龙头下慢条斯理地打理。细碎的流水声中,幸福和温柔溢满了这位父亲的眉眼。

乐平里牌坊下,向立山和老伴谭翠珍也在等待着住在宜昌城区的晚辈们端午回来团圆。谭翠珍年轻时可是个“角儿”,做事干净利落,是烧菜做饭的一把好手,煎炸烹煮炖焖炒,每一门都不含糊。早几年端午,县文化部门带人进来搞端午活动,吃住都在她家。“一次七八桌我一个人也能拿得下来。”向立山说。

向立山领着记者去看楼房后面的老房子,门楣上隐约能看见“三闾饭店”的字样。向立山说,谭翠珍是最早在乐平里开饭店和旅馆的人,“当年都还没有民宿和农家乐的说法。”

“我今年75岁,老伴都85岁了,不像当年那样能干了。”谭翠珍说,她去年刚生过一场大病,身体明显不如从前,今年端午只能把糯米、红枣等料备好,其它的等孩子们回来忙了。

“地里的庄稼不停长,我们的诗就一直写”

黄光文是个“泥腿子”诗人,住在凤凰溪谷里。每天除了在家旁边的小水电站上班点卯,全部心思就放在琢磨如何写诗上。

诗是乐平里的灵魂。村里的“骚坛诗社”已坚持400多年,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像黄光文这样的本地“泥腿子”们,白天在太阳底下侍弄庄稼,晚上洗去身上的尘泥,在月光下饱蘸老祖宗的灵气和情怀酝酿诗句。

黄光文1974年出生,2019年加入“骚坛诗社”,心中有写不完的诗情。去年,孩子大学毕业幸运地进入一家大厂工作,卸掉了他心中的担心,了无牵绊后诗情更加高涨。吟咏故土风物、抒发情怀际遇,一年能创作几十首作品。

诗社成员郝大庆则是村里的一名铁匠,平时在村口的铁匠铺子里挥锤打铁。一锤下去,烧得通红的毛铁火星四溅。在他铁锤的锻打下,毛铁像面团似的,会变成村民的锄头、铁锹、菜刀……“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刺激铁匠写诗的灵感。郝大庆觉得,写诗和打铁异曲同工,打铁锻打的是铁,而写诗是对文字与思想的锤炼。

端午节的另一个名称就叫“诗人节”,乐平里的诗人们这一天都是浸润在诗词之美中度过的。自1982年起,骚坛端午诗会4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一批又一批知名诗人也在这天来这里“朝圣”,围观这些“泥腿子”同行。

端午当天,诗社社员们换上整洁的衣衫,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到屈原庙的黄连树下。风吹过苞谷地,燕子忙着在檐下哺雏,牵牛花爬上篱笆悄悄开放,诗人们在深情地吟唱家乡。

骚坛诗社有一个微信群,交流十分活跃,大家每天都在群里分享新作,交流创作心得。黄光文说,老社员的指导让自己提升很快。2021年,他又被吸纳为宜昌市屈原学会会员。

凤凰溪产野生茶,村民也种茶。今年春天,黄光文给自家的茶叶注册了一个品牌。他告诉记者,这几天正积极联系“骚坛诗社”领导,想在骚坛诗会的协办单位中加入自家的茶叶品牌。

“也不白宣传,我给每一位诗会客人准备了一份茶叶作为伴手礼。”黄光文说,这样既借势宣传了家乡的产业发展,对诗会来说也是一次商业尝试。

“地里的庄稼不停长,我们的诗就一直写。”此前的采访中,骚坛诗社社长谭荣昌说,从纪念屈原、弘扬屈原文化的意义上来说,乐平里的每一天都是端午,每天都有社员写诗,歌咏故土,纪念老祖宗。据悉,骚坛诗社目前有会员120多人,每年创作诗作3000多首。

龙舟赛。三峡日报通讯员 张一多 摄

“一个个都是先生啊,哪里像农民呢”

6月6日晚,秭归屈原祠前。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一群来自秭归实验小学的孩子手挥墨毫,在宣纸上有板有眼地书写着屈原的字句。

这是央视首次将端午晚会搬出北京演播大厅,选择在屈原故里景区的屈原祠前录制,主舞台正对着三峡大坝。灯光、舞美、化妆、道具、演员、摄录……黎美兰不时嘶着声音,通过对讲机调度着舞台的各个环节,力求呈现在监视器里的画面完美到无可挑剔。黎美兰是央视春晚导演班底,执导过央视很多大型综艺晚会。

4月下旬,黎美兰带领导演团队到宜昌现场勘景,研究晚会创作思路和架构,乐平里是其中重要一站,于斯为盛的文风给黎美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个都是先生啊,哪里像农民呢?”就在屈原庙黄连木的树荫下,几位村民用古韵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吟诵自己创作的作品。黎美兰被震撼了:“他们的表情轻松、自信,可以看出屈原文化和屈原精神的无声滋养,已经内化进村民的血脉里。”

“真是人杰地灵,不愧为诞生屈原的地方。”黎美兰说,她与碰到的当地村民一聊到屈原,人们就会眉飞色舞,都以自己是屈原后裔自豪。

5月底,黎美兰带领200多人的端午晚会主舞台节目录制团队正式进驻屈原祠,已经录制了一周时间。陈坤、于和伟、李玉刚、毛晓彤、苏醒等一众明星和艺术家,先后赶到现场参与录制。

记者采访当天,主舞台节目录制的最后一个晚上。此前几天阴雨连绵,给节目录制制造了一定的麻烦。神奇的是,当小朋友们在舞台上挥毫时,一轮硕大的明月像是悄悄地从高峡平湖“钻”了出来,低悬在三峡大坝之上,照得湖面波光粼粼。被雨洗净的夜空,缀满星斗。这让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心头一喜,也给接近尾声的秭归拍摄画上一个完美句号。

除主舞台节目录制团队外,央视端午晚会还派出一个由10多人组成的外拍节目组团队,在三峡人家、百里荒、镇江阁、“长江三峡10”号游轮等进行外景节目录制。

据透露,央视端午晚会《碧水长歌颂端阳》将于6月22日端午当天在央视黄金档播出。显然,这也是今年宜昌端午系列活动中最大看点之一。央视的官宣文案中称,这是不同于一般的晚会,有航拍长江,老戏骨颂诗,中国传统服饰,古筝、钢琴,还有国际元素,展示了不一样的湖北、不一样的端午,过端午就来宜昌。

2022端午节开幕式。秭归文旅 供图

“这么熟悉屈原作品,中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

6月16日,宜昌市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首届“宜昌端午文化月”(6月20日—7月12日)期间系列端午文化活动的盛况。

此前的5月20日,宜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发文,同意印发《宜昌首届“宜昌端午文化月”活动总体方案》。根据方案,端午期间,宜昌将上演“端午之夜”、话剧《屈原》、央视端午晚会等盛大活动。

“梳理历年的端午文化活动,2010年的端午是一个重要节点。”郑承志介绍,原国家文化部、国台办、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在秭归开幕,一时间宜昌高朋满座,两岸嘉宾齐聚秭归。

2009年9月,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列入该名录的节日类项目。之前,端午节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屈原是宜昌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人类的。传承、弘扬屈原文化,受到历届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年端午都要举办系列活动。端午在宜昌已经真正成为“屈原文化的盛会,群众狂欢的节日”。

“屈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宜昌人对屈原作品都能琅琅上口。”郑承志说,能这么熟悉屈原作品的,全国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

“香溪河上琵琶桥已经建好,就要在端午节这几天举行通车仪式。”屈原村党总支书记向桂林说,大桥通车后进出乐平里只要几分钟,将成为三峡大坝、屈原故里与神农架、昭君村之间一个旅游节点。

根据秭归县的规划,乐平里将建设一个4A级旅游景区。“祖祖辈辈村民盼望的事,终于落地了。”向桂林说,对于乐平里来说,是千年梦圆时刻。

“屈原的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灵魂,而乐平里就像是老祖宗行吟泽畔时滴下的一滴泪。”郑承志说,穿越了浩荡的历史长河,乐平里终于可以自豪地告慰先人:魂兮归来,端午安康。(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龄皖)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