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会神强产业——宜昌重点产业裂变升级观察

2022-06-01 06: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熊鹏

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一”在秭归新港首航。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胡兴军 通讯员 聂爽 摄

从2.2%、-4.7%到16.8%,宜昌历经转型阵痛、遭遇疫情冲击后厚积薄发,2021年GDP跃过5000亿元大关。今年1至4月,全市经济运行起势良好、稳中有进,为全年“再续精彩”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绩“优等”的背后,是宜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破冰提能、改革创新,聚精会神强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转型到裂变,建设全国磷化第一城

宜昌磷矿资源占全国15%、全省50%以上,居全国八大主矿区第二,石墨资源查明储量约占全国10%。

曾经,“家里有矿”带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2017年起,宜昌断臂求生,用时三年基本完成沿江134家企业“关改搬转”。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时,对宜昌破解“化工围江”给予充分肯定。国务院办公厅也通报表扬了宜昌的典型经验做法,并在沿江11省市推广。

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宜昌化工产业实现“V型反转”,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40%以上,化工产业利润、税收连续两年实现10%以上增长。

“要什么化工、在哪里搞化工、怎样搞化工”,在思想破冰提能大讨论中,宜昌对“当家产业”做强做优,形成了共识。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化工加快向精细化工革命性裂变,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打造“精细磷化中心”。

具体而言,就是聚焦高端磷化工、现代煤化工、盐化工、硅化工、氟化工、化工新材料六大主导产业链,大力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宜化集团磷复肥、季戊四醇等主导产品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位居前列。4月,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宜化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厂房封顶,预计一期项目10月试产。该项目是宜化涅槃重生后,开建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华中地区首个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

作为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兴发集团已形成“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去年4月,全国第二个、中部地区第一个电子化学品专区项目开工建设,达产后将形成年产55万吨湿电子化学品规模,实现“卡脖子”产品国产替代。今年4月27日,投资112亿元的兴发集团硅基新材料项目正式开工。

和远气体电子特气及功能性材料产业园项目同样具有突破意义。该项目以氟、硅、氯、氢等资源为基础原材料,打造氟硅电子特气、功能性硅聚合物等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可为国家半导体产业、5G通信、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提供材料解决方案。

三宁化工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500强”企业中排名靠前,稳居省内同行业10强。去年11月,总投资145亿元的三宁化工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在枝江开工,向高端化工新材料领域发起了再一次冲锋。

裂变升级离不开创新驱动。去年12月,湖北三峡实验室在宜昌揭牌,将围绕磷石膏综合利用及微电子、磷基、硅系高端化学品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化工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

曾经谈“化”色变,如今绿色高端。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再通过5年努力,全市精细磷化总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带动绿色化工规模突破3000亿元,把宜昌真正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细磷化中心、全国磷化产业第一城。

从补缺到强链,构建电池产业生态圈

3月29日,全球载电量最大、充电技术属世界首创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在宜昌完成首航,给出了“电化长江”的“宜昌答案”。

首航之地为何选在宜昌,其中深藏着政企合力共举的一盘新能源大棋。

守着稀缺的磷矿、石墨矿及独有的风、光、水能资源,宜昌早把目光投向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船舶等应用终端。

去年12月4日,宜昌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仅用52天就完成签约到开工。邦普循环一期项目预计9月30日投产,邦普宜化项目预计明年5月30日投产。

邦普的“强磁场”,吸引山东海科、广州天赐、华友钴业、洋丰楚元、容汇锂电等一批行业巨头重仓宜昌,一条涵盖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正在加速形成。

去年,容汇锂电年产6万吨电池级碳酸锂、6.8万吨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项目开工建设。广州天赐年产30万吨磷酸铁项目在同一园区开工。华友钴业牵手兴发集团,计划建设年产50万吨磷酸铁、50万吨磷酸铁锂及相关配套项目。

4月27日,投资105亿元的山东海科电解液溶剂及添加液项目正式开工,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20亿元。5月10日,总投资约60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主要生产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系列产品,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00亿元以上。

“引强”同时,宜昌更加注重“培强”,本地龙头企业与锂电领军企业的合作日益深化。

湖北宜化与邦普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运营磷酸铁、硫酸镍及其前端磷矿、磷酸、硫酸等化工原料。三宁化工与天赐材料合作的配套项目已经启动。江升引进日韩先进生产线建设隔膜生产项目,与国内隔膜生产龙头星源材质有深度合作。此外,江为、睿赛、宇隆具备锂电池生产能力。新成石墨等企业具备建设石墨负极项目的基础条件。

补齐每个环节“拼图”的同时,宜昌积极接洽电池生产和新能源整车企业,下游终端应用项目落地或许又将带来惊喜。不远的将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新能源整车、船舶都有望“宜昌造”。另外,宜昌还聚焦钠离子电池材料、钙钛矿光伏电池及材料等领域,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据《宜昌市新能源电池材料“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规模预计突破2000亿元,构建矿产资源,化工原料,新能源材料、电池、装备全产业链,形成全国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聚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融通发展先行区和新能源电池材料技术创新高地。

从“单兵”到集群,打造生物医药新地标

宜昌人福是全球唯一生产全芬太尼系列药企、亚洲最大麻醉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产品在国内麻醉镇痛领域市场占比60%,处于绝对领导地位;

宜昌东阳光大环内酯类药物工艺水平和产能世界第一、磷酸奥司他韦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安琪酵母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酵母公司,也是目前国内酵母行业唯一上市公司。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皇冠上的明珠”。在这一领域,宜昌拥有先发优势和产业基础。

2021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11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12.04亿元,同比增长36.8%;营业收入442.18亿元,同比增长22.8%;利税总额94.41亿元,同比增长21.58%。

成绩可喜,但产业生态还远未形成。

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25年,力争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打造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

在宜昌高新区,人福医药投资60亿元建设总部基地和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在宜都,甘精、门冬胰岛素原料药项目预计12月投产;在枝江,宝晟得药业投资20亿元建设高端医药中间体项目,3月进入试生产阶段。

截至目前,宜昌共有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注射用磷丙泊酚二钠和磷酸依米他韦胶囊3个1类新药,累计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31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为抢抓机遇,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我市生物医药招商专班2021年出动297人次,拜访企业273家,接待来宜企业92家,已签约项目31个,协议投资额120.51亿元。今年一季度,再次派出20余人专业队伍,已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余个。

宜昌还依托骨干企业,向医疗器械及医用包材领域进军。华强科技具备年产60亿只医用丁基胶塞能力;奥美医疗连续12年保持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出口量第一;还有朗德医疗、美光硅谷等一批成长性市场主体,共同构成了产业延链的强企矩阵。

强健产业“筋骨”、夯实发展底盘,宜昌定能“再续精彩”。(记者 高炜)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