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山水,助推城乡文旅融合

2021-10-14 08:4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覃江云  审核:刘小凡

秭归新县城三峡库岸建成休闲公园。 三峡日报通讯员 郑家裕 摄

一半山水一半城。

尊重、保护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宜昌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旅游+生态”成为旅游产业的“王炸组合”,铸造一个又一个拿得出、叫得响、记得住的旅游品牌,让宜昌逐渐成为八方来客魂牵梦绕的诗意他乡。

“拆”出来的网红

“听说这里新建了一个观景平台,可以360度眺望一江两岸,所以慕名来打卡。”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网红”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又吸引了一拨游客。

镂空的顶棚上白色浪花此起彼伏,两只可爱的江豚翻腾嬉戏,与滚滚江水相映成趣;无缝连接沿江步道,白色长廊向江心延伸22米,望远镜全天候“待命”,如果运气好可以一睹江豚身姿;码头原有的管道、阀门等设施进行了保留,与整体景观融为一体,让游客在观景之余,了解码头的历史沿革。

曾经,这里是鄂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成品油基地——中石化王家河油库码头,年吞吐量达120万吨。1996年,湖北省划定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码头所在的王家河江段是中华鲟洄游的必经之路、江豚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为中华鲟、江豚等水生生物“让路”,今年4月8日15时35分,运行了63年的中石化王家河油库码头趸船被拖离,码头配套设施全部拆除完毕,正式退出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随后,注入“江豚逐浪 鱼翔潜底”的设计理念,打造出江豚观测平台。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共取缔、拆除码头216个,其中长江干线184个,支流32个,码头数量减少三分之二,腾退修复岸线近39公里,复绿1213亩。其中,城区11家公务执法码头迁移后,还统一布设灯光,成为长江夜游的新亮点。

“修”出来的风景

湖面上,波光粼粼,水鸟纷纷到访;岸堤旁,碧草如茵,绿植亭亭如盖……金秋时节,枝江金湖又美出了新高度。

入口处的展牌显示:公园内现有维管束植物86科168属198种,鸟类17目54科181种。从2018年发现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到2019年6只小天鹅远道而来,再到上万只须浮鸥、水雉落户安家,如今的金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驿站”“城市绿心”。

但是,忆往昔,金湖也曾因“万亩湖水不见水,湖面竟无一丝风”被周边群众诟病。“放眼望去,全部是大大小小的鱼塘,后来湖水也开始发臭,蚊子苍蝇多得很。”

“心病”变风景,缘于枝江投资3.2亿元,坚持不懈地保护、修复。“退渔还湿”,腾退围垦农田、鱼池1240亩,拆除养殖网箱753个,减少生态破坏;“生物治理”,探索湖泊治理方法,恢复沉水植物,重建湖泊水生植被群落,增加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生态修复”,开展截污治污,种植水源涵养林,新增湖泊面积778亩、绿化面积1000多亩……

恢复生机后,金湖不仅成功将“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国家湿地公园”等金字招牌收入囊中,还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后花园”。

实施系统生态修复,还有更多蜕变在发生:秭归木鱼岛的景观实现了提档升级,三峡坝首再增一处旅游观光胜地;城区运河公园水质实现净化提升,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休憩空间……

“治”出来的人气

今年9月,市文化和旅游局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精心设计了11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些线路的背后,都是“两山理论”实践的典范。

如夷陵区“橘香茶韵”美丽乡村缤纷游线路,途经的雾渡河镇。该地一度因采矿挖砂,发展硫铁矿、石墨矿,导致水质恶化,水体呈褐色。后来,镇里经过反复考察,决定关闭硫铁矿和石墨两大支柱企业,重点发展猕猴桃产业。

“闭矿还清,退耕还果”的结果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河流回到了记忆里的清澈模样,青山绿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红心猕猴桃刚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沿线村民更是赚得盆儿满钵儿满。

生机勃勃的当阳市“风华正茂”观花采果品赏游线路,也离不开环境的治理。

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让关雎河畔生态旅游区收获了“宜昌马尔代夫”的美誉。谁还记得,景区所在的杨树河水库曾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臭水塘?

景区开发,第一件事就是“治水”。当地通过“人放天养”,增加滤食性鱼类比例,再配合人工打捞、自然循环等,恢复水库生态平衡,将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随后,依山就势,打造花海景观、开辟生态种植园、举办水果采摘节等活动,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带得走”。

与山黛、碧水、清风为伴,长阳的心语岛、猇亭的424公园……这些名字也越来越响亮,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成为人人欣然奔赴的诗意远方。(记者 杨婧)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