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屈原文化 聆听宜昌声音——全国地方党媒百名总编看宜昌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2021-10-18 09:0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刘小凡

10月16日,三峡大坝前徐家冲水域龙舟竞逐,奋楫争先。正在这里举行的2021中国龙舟争霸赛暨“奥运龙舟”推广赛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

当天,全国地方党媒百名总编看宜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的嘉宾按照既定行程,赴秭归、三峡、点军江南in巷等地参观采访,实地感受“壮美长江、诗画宜昌”的魅力。

“问天”巧遇“天问”

微雨,凉飕飕的天气挡不住市民对龙舟的热情。当天上午9点嘉宾进场时,徐家冲港湾已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

水面上,五彩缤纷的参赛龙舟正陆续进入比赛水域。强劲的鼓声引领着选手奋力挥桨,起起落落的手臂整齐划一,十分好看。现场不时响起市民“加油”“加油”的欢呼声。

广东河源也有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但历史要短得多。“河源还有洗龙舟水的习俗。”河源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胡剑廷说,龙舟赛一结束,呐喊助威的村民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下河洗龙舟水,祈祷家人大吉大利,百病消除。

相传,屈原在汨罗投江消息传到家乡,屈幺姑悲伤不已,划起小船在江中呜咽歌唱:“我哥回呦哦!”秭归百姓纷纷划桨,随她游江招魂。这便是最初群舟齐发的场景。

采访嘉宾随后来到“屈原故里”景区。一边是精神品质与日月同光的屈原祠,一边是“大国重器”三峡大坝,中间隔着水波微漾的平湖。嘉宾们被这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的图景所震撼,纷纷举起了镜头。

当天,恰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站在屈原祠山门前,酒泉日报社记者部主任曹莉心情格外激动。

“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天空,发出一连串的无人能答的天问,今天的我们终于可自由遨游太空。”曹莉说,作为酒泉人来把这个消息带给屈原,变得特别有意义。

从“天问”到问天,正是伟大中华民族星辰大海般的求索之路。

长江对话黄河

数聚产业,云启未来。

三峡坝区右岸,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已显雏形。三峡集团投资55亿元、建设2.8万个机柜的这个“新基建”大项目引起了采访嘉宾的极大兴趣,冒着大雨倾听讲解。

作为三峡工程所在地,宜昌在清洁能源、电力保障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写进了宜昌的“十四五”规划。宜昌与三峡集团签订了包括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多个“新基建”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华中地区最大数据中心群。

“大数据是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对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支撑意义重大。”江门日报社总编辑刘运华说,这些大数据项目一定会助推宜昌抢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智”高点。

三峡左岸电站,巨型厂房长达600多米,空间足有十多层楼房高,14台巨大的机组一字摆开。厂房的背后,大坝阻挡着江水。中控室的微机上数字不停翻跳,显示发电机组正在快速运转,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清洁电能。

走进“大国重器”的内部,嘉宾更加的激动和震撼。现场讲解人员介绍,2003年7月,左岸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5年到9月,14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有效缓解了当时华中、华东、广东、川渝地区的“电荒”。

在三峡大坝坝顶,上游的高峡平湖烟波浩淼,峡江两岸绿翠如黛;下游江流如带,黄牛岩壁立千仞。数据显示,当时上游的水位172米,下游水位65米,高差达107米。

三门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 此情此景让三门峡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书芳尤为感慨。

“从三门峡水电站到三峡水利工程,是共和国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奋进走向富强的奋斗史诗。”刘书芳说,长江洪水、黄河洪水都曾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如今都日益水清河晏。

文化赋能山水

华灯初上,三峡非遗in巷内管弦悠扬,乐音流淌。“最忆是宜昌”三峡非遗旅游周的演出吸引了许多市民围观。

这里也是全国地方党媒百名总编看宜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的最后一站行程。“好戏”刚刚开头,嘉宾们在簇拥的人流里边走边看,十分过瘾。

男声表演唱《峡江船工号子》、长阳山歌《姐不招手哥不来》、宜都梆鼓《谜中情》、皮影戏《文王访贤》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精彩节目让嘉宾目不暇接。

“非遗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咸阳日报记者郑苗裔说,从这些节目中可以看到宜昌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宜昌把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旅游场景,这种活态传承的经验和做法也值得学习。

作为第12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三峡非遗in巷旨在向社会各界展示宜昌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成果,积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宜昌旅游由“卖山水”向“卖文化”“卖体验”转变,打造世界旅游名城、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宜昌真是个诗意的地方,这些非遗的精彩亮相,让我们看到了宜昌的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生活之美。”驻马店日报副总编辑郑刚说,驻马店非遗也很丰富,很多项目与宜昌异曲同工。

夜色渐浓,嘉宾结束采访依依回望时,三峡非遗in巷的灯火依然闪烁,演出的热潮还在继续。

“从黄河奔腾的吕梁大地,到江水浩渺的三峡之滨,同一个血脉,同一条根系。”吕梁日报社社长彭斌在采访感言中写到,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及高质量发展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从赓续吕梁精神到赋能宜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希望宜昌持续发力、大踏步迈进,用独特的山水品格和文化魅力赢得发展、赢得世界。(记者 方龄皖)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