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一中:“文学少女”覃晓雯当选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

2022-12-08 10:3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张远近  审核:金睿

她凝于画家的笔端,她流泻于歌唱家的音符,她沉醉于诗人的指尖,她是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覃晓雯,枝江一中高一(14)班学生,枝江市少年作协副主席。曾获评枝江市“优秀学生”、枝江市“新时代好少年”、宜昌市“新时代好少年”,获得教育部、中国福利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颁发的第十五届宋庆龄奖学金。

对生活报之以歌的文学少年

作为“留守”儿童,她少小立志报国、自强不息、勤奋学习,课余阅读中外名著60余部,坚持用文字传递向上向善力量,多篇文章在《小学生天地》、《初中生天地》、《三峡晚报》、宜昌作家协会公众号等媒体发表,“农家书屋”征文《农家书屋成为宜昌市向巷村民精神家园》发表于人民日报客户端,她撰写的20多万字散文集《我和祖父这些年》得到原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昌斌,原宜昌作协主席、三峡晚报党委书记、社长张泽勇等名家的高度肯定并为之作序,拟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启梦“留守”,她是美好生活的记录者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覃晓雯不到2岁,就跟着爷爷奶奶开始了她的留守生活。她的家境并不宽裕,曾祖父偏瘫,曾祖母和奶奶长期患病依靠药物维系,爷爷是一名普通教师,一直克勤克俭。在漫长的“留守”日子里,她每天独立睡觉、起床、洗漱、上学,学习之余主动担负起照顾奶奶的重任,为奶奶做饭、洗衣、捶背、剪指甲……她对留守生活的艰难困苦从未抱怨,反而更加乐观、开朗和坚强,在生活的磨砺中蹒跚学步。除此,她还会挤出时间阅读课外书,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下来。她写作的转折点是2018年3月4日,她和爷爷约定写一部“留守心语”,每个星期都要坚持。她在开篇《“留守”心语》中这样写道:“既然‘留守’不可以选择,那就留住一颗爱国感恩的心,守住中华传统精神的魂……砥砺坚韧,发奋自强,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勇敢自信地去迎接未来!”在她的眼中,社会是美好的,学校也是美好的,“留守”不是小孩子逃避生活的理由,也不是父母规避义务的噱头,她希望她写的文章会引起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引导更多“留守”儿童开启新的梦想。

痴迷写作,她是优良家风的传播者

覃晓雯的写作是以“爱国、感恩”为主轴,整个作品感人至深的是“留守”中表现的优良家风传承故事。她家的家风是:忠孝传家,勤俭持家,诚实守信,互敬互爱,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家训是:永远牢记“安全”“责任”四个字;还有《家规十条》。她在学校进行优良家风演讲会或班会发言时,都会说起这些。她缺失了父母的陪伴,留下的是《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深情倾诉。她初离父母后,就在爷爷办公室睡长条木质沙发长达三月之久,在爷爷自行车后座上坐了近两千个日子,也见证了爷爷劳苦工作的情景。爷爷以信仰、仁爱、孝道与感恩启蒙、唤醒她的心灵健康成长,她笔下的爷爷德艺双馨,是“老党员”“老黄牛”“老骨头”“老抠儿”“老写手”,也是她的人生导师。

筑梦未来,她是红色基因的赓续者

当同龄的孩子在看喜洋洋灰太狼的时候,覃晓雯却最喜欢听爷爷讲述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节假日,她也一定要跟着爷爷出访,到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橘子洲、韶山、井冈山、遵义等革命圣地,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感怀先烈。她连续6年28次参加本地作协组织的红色和美丽乡村文学采风活动,枝江烈士陵园等本土红色基地都有她的致礼,向巷、关庙山村等十几个村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写的文章,除了赞美家乡、赞美祖国,就是红色基因传承。她到访井冈山,起笔就是:“井冈山,令我神往的地方!”她到访重庆歌乐山后写道:“我因红岩魂而来,携红岩魂而归。”

“爷爷驮我的脊背开始佝偻,我驮着爷爷的梦在飞。”覃晓雯希望未来和爷爷一样,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她以大爱为桨、责任为舟,扬起青春人生的风帆远航;以心笔作剑、知识为矛,舞动新时代阳光少年的韶华!(枝江一中宣)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