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使命,时代的选择——兴山一中的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2-05-20 15:1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李敏  审核:闵娜

面对新时代,挑战新高考。兴山一中以“昭君出塞与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将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从学生层面对“昭君文化”研学旅行及课程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昭君文化,培植爱国情怀。

一、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中的“和美”史料、昭君遗址、昭君诗文、昭君影视作品等都具有典型和感染力,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增强教育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贴近学生身边的历史,能够较好地还原历史场景,厘清昭君的选择就是时代的选择,昭君的贡献就是历史的贡献。对昭君文化在华夏大地上广为传颂,昭君出塞是和平文化、巴楚文化、草原文化的珍贵资源。立足于湖北宜昌兴山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的客观条件、现实状况和资源优势,努力挖掘昭君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并使之进入研学旅行课程领域,充分体现兴山特色、兴山精神和兴山魅力,突显地域性特征和文化性特征。

(二)体现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财富,是传承昭君文化的载体。昭君文化的传承,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湖北与内蒙,了解湖北兴山,培植爱国精神,热爱家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昭君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连贯、深刻、完整,只强调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三)突出教育的专题性和研究性

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是非常好的营养食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对于学生系统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和祖国、培养民族精神意义重大。对于“昭君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要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机统一,实现带领学生走出去与把课程资源请进来的有机统一。同时,体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既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而教化人心,经久不衰。学生通过区域性昭君文化资源的教育力量,把昭君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彰显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项目开发是永远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研学旅行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地方社会生活的现实变化,适应地方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实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更新,完善和补充。“昭君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以开放的态度扩大学生的发展视野,以社会生活的广大时空为课程实施的舞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虚拟空间也成为实施该课程的重要空间。

二、地域性昭君文化资源的实践路径

昭君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渗透着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经贸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公关文化、民俗文化、跨国文化等等,其精髓在于“和平”,它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昭君文化是培植信仰的火种,是构植精神的谱系,是凝练政治智慧的重要因子。当前昭君文化教育多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对其背后的“和美”文化精神传承仍然薄弱,对有效实践路径的探索尤为迫切。

(一)寓“昭君文化”于课程建设之中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凝结、升华而形成的昭君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王昭君所代表的形象、人格、追求、价值,是顺应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一新时代的时代产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生于兴山、长于兴山的高中学子理应成为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昭君文化的生力军。学校将从学生层面对“昭君文化”研学旅行及课程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专家、一线教师以及近1500名学生进行实施,保障“昭君文化”研学旅行及课程建设的开展。课程中心有计划、有步骤地研发适合学生的昭君文化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汇编昭君文化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集,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

(二)寓“昭君文化”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开展昭君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发挥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育人功能,深化其他学科昭君教育渗透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本土昭君文化资源。

古往今来,赞颂王昭君的诗歌、小说、民间故事等,均折射出王昭君的人格魅力以及爱国情怀。它不仅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道德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操、审美理想、文化典籍、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学校在纵览昭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高中学生实际,建构更具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内容体系,涵盖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大文化领域,包括生活、科技、礼俗、社会、文史、艺术、价值、哲学等八个类别,为学生搭建全景式的传统文化网络,实现对学生文化、艺术、科学素养以及信仰和价值观的培育。

以昭君文化遗产为依托,扩大昭君文化的影响力,打造新兴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寓“昭君文化”于实践体验之中

(1)入校园感悟体验

积极开展昭君文化进校园活动。昭君生长于长江三峡的香溪,长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于长安帝都的皇宫,黄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于阴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汇聚于一身,使昭君文化带有深刻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王昭君一生的丰富经历使她有幸体会水乡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与磨合、交流与相融,从而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

探讨内涵丰富的昭君文化,它渗透着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经贸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公关文化、民俗文化、跨国文化等等,其精髓在于“和平”,它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而这种责任和担当,不但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更是湖北的、宜昌的、兴山的。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昭君还乡》(中央优秀音乐电视)、《昭君出塞》(唐诗逸主演中国舞剧)》、《水上彩虹》。

学校把“昭君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创新与育人实践”当做选修课程来修。高二年级固定时间,每周一节课,每学期20节;固定学分,一个学时0.5学分,每学期修完为10学分;最后计入选修课程学分档案。高一年级成立昭君文化研究兴趣小组,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及探讨。

课程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利用阅读课、学科周、春天诗会、昭君文化研究月、科技节、寒暑假等开展“讲昭君故事、看昭君电影、听昭君歌曲、办昭君诗歌会”等活动,感悟昭君“和亲”“和平”“和顺”“和美”“和谐”“和睦”“和解”“和善”的深刻内涵,拓展昭君文化教育的外延。

(2)进基地研学体验

走出去,在实践体验中传承昭君文化。以昭君故里为核心的昭君古汉文化景区位于兴山县昭君镇昭君村,是首批国家3A景区之一。拥有昭君宅、娘娘泉、梳妆台、昭君书院、后花园、抚琴台、浣纱处、琵琶桥、楠木井等20多处遗址和景点。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仿汉风格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已被纳入国家六部委编制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控制性规划》和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的重点项目。

每学年的4月定为昭君文化研学旅行月。高三全体学生以及高一、高二部分学生制定研学方案,填写昭君文化研学旅行“报名表”“我的档案”“我的旅行包”等,最后形成“自我评价”,并撰写“研学报告”。

每学年10月定为“昭君文化研究月”。学科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政治文化研学、历史文化研学、经济文化研学、民间文化研学、教育文化研学、风景旅游文化研学等活动,编织心中梦想。达到探究昭君文化的历史背景、昭君文化的历史作用、昭君文化的文化内涵、昭君文化的和平价值、昭君文化的国际影响的目的。

(3)识经典诵读体验

以昭君出塞和亲为题材的作品,包括诗、词、散曲、变文、鼓词、民歌、戏曲、小说、散文、故事传说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其数量之大、体裁之多、门类之众、作者之广,绵延时间之长都是少见的。

在诵读中掀起昭君文化经典学习的浪潮,将乡情、国情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将昭君精神融入学生的血脉,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吸取昭君文化的精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拥有文化自信,推动昭君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诵读中,搜集、阅读民间传说、地理名胜介绍。探讨和亲对于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意义。探讨“和文化与中国梦”。引领学生分析昭君和亲的“和”有哪些方面的意义?探寻“和文化”对中国的崛起、中国梦的意义。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