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措并举,蝶变美丽化工

2021-04-24 06:4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王林

磨基山公园与宜昌主城区隔江相望融为一体。三峡日报通讯员 马明华 摄

联产60万吨乙二醇项目、年产2万吨三羟甲基丙烷(TMP)项目……

翻开宜昌化工产业项目簿,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

见证历史,是宜昌壮士断腕,扛砥柱之责任,用“关改搬转治绿”换来的化工蝶变和一江清水。

结构之变

预计盈利3.5亿元,同比增长约1344%,这是今年一季度,湖北兴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出的成绩单。“好于预期、高于同行”的分数,源于腾笼换鸟的“加减法”。

减:淘汰落后产能,拆除临江的生产装置32套,关停资产价值达13.58亿元。加:先后投资51.5亿元,大力开发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换挡,确实曾影响眼前利益,但很快,又催生了绿色振兴:

有机硅、草甘膦等主营产品销售价格上涨,盈利能力增强;有机硅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建成投产,单体产能增加;电子级化学品市场开拓取得积极进展,销量大幅增长……

这不是个例,而是响彻全市的变奏曲。做好生态环保这道“必答题”,宜昌在长江沿岸率先启动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

《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擘画了“路线图”;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与磷矿资源配置规模挂钩的约束机制阐明了“方法论”;“财政补助资金+基金+绿色债券+金融”的多元模式提供了“保障金”。

三年艰苦努力、集中攻坚,“等等看”变成了“趁早动”;“要我搬”变成了“我要搬”;“被动转”变成了“主动转”。

一念之间,沧海桑田。化工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由整治前的18.6%提高到36.2%以上。

园区之专

关改搬转后,腾退的能源、环境空间去哪了?在宜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枝江姚家港化工园,盘踞着一条条“贪吃蛇”: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项目,以原有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等为原材料;

湖北科林博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副产品,是湖北隆骏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羧基丁苯胶乳项目的原料;

湖北山水化工有限公司的下游产品,直供宜昌磐恒科技有限公司、枝江力元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

这样的“食物链”,园区有20条。

从产品循环到链条延展,从资源利用到工艺更新,从品质升级到效益提升……园区打通了驶入“循环化、绿色化、高端化、精细化”的快速路。

搬迁入园,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深度的化学反应。早在“关改搬转治绿”启动之初,宜昌就锚定目标,科学分析,将全市12个化工产业聚集区一分为四:

在“优化提升区”,推进环保安全、产业发展、公用工程、物流输送、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在“控制发展区”,优化产能配置,控制排放总量,谋划产品、工艺转型升级;在“整治关停区”,加速化工企业转产或搬离;在其他区,禁止发展化工项目。

挂图作战,宜都化工园启动了综合服务区、智慧园区等项目;猇亭化工园建成了5.2万平方米的人工生态湿地;当阳岩屋庙工业园关停了湖北长坂坡肥业有限公司……

步步为营,宜昌成功跨越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鸿沟,还顺带把“绿色工业园区”“国家智慧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等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基因”之净

与产业价值齐头并进的,是产业“绿值”。

磷石膏处理,属世界性难题。堆,是国际惯用方法,但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一旦发生渗漏,可能导致水域总磷超标。

走过弯路,宜昌顿悟:用,才是出路。

设立专项补助资金,三年累计投入8500万元,大力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

抢抓机遇,湖北力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入2亿元,加强自主研发,建成石膏粉、水泥缓凝剂、石膏砌块等生产线,实现年利用磷石膏300万吨。相关产品闯入华中、华北市场,广泛应用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夷陵万达广场等重点项目。

同频共振的还有湖北兴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宜昌鄂中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田鑫建材有限公司。23家企业,磷石膏综合利用装置设计利用能力808万吨/年,超过副产总量的60%,宜昌因此获批为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

啃下威胁水体质量的“硬骨头”,宜昌又紧盯磷矿资源腹地,加快创新步伐,净化发展“基因”。

探索水质“约法”,将水质改善成效与生态补偿资金、磷矿开采计划分配“双挂钩”;

实行“公安+环保”,组建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局,打破行政边界,提高执法监督效率。

倒逼之下,不仅企业奋力提档,实现蝶变,还推动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吸引水质“晴雨表”江豚频繁逐浪。

实绩斐然,宜昌典型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省政府连续三年在宜召开长江大保护现场推进会,肯定相关做法和成绩。

美丽化工,宜昌成为生动的注脚。(记者 杨婧 通讯员 赵巍)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