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无止境 步步为“营”——宜昌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的优异指标解析

2023-03-20 08:0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罗丹燕  审核:肖雨琴

宜昌市民之家全新的服务大厅宽敞明亮,分区合理,设计简洁,极大地方便群众办理业务。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宜昌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实现首要任务,离不开高质量营商环境。

近年来,我市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和市场主体期盼,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以营商环境之“优”,促市场之“活”,谋发展之“进”。

宜昌“获得信贷”指标排名位居全省前列——

注金融“活水”解企业忧盼

获得信贷指标是衡量区域信用信息建设、市场融资便利度、金融服务质效、金融服务创新的综合指标。2023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宜昌“获得信贷”指标排名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宜昌银保监局,坚持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为核心,以深化金融服务为抓手,着力营造一流金融营商环境。

金融总量合理充裕。全市存、贷款余额在省内同等市州(不含武汉市)率先双双突破5000 亿元历史大关。截至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989亿元、5423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342亿元、244亿元,同比增99亿元、16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20.05%、14.09%;保费收入50.33亿元,同比增幅7.3%。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5家。

融资结构稳步优化。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显著拓宽,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均较同期其它领域明显多增、快增。截至2月底,全市小微企业贷款1320亿元、涉农贷款21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4%、22.34%。去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增直接融资规模33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金融支持高效精准。创新搭建全省首创、全国领先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打造“1300”小微企业线上信用贷款服务模式,累计为市场主体获得授信462亿元、放款404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98亿元。获评“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创新搭建“企业金融服务方舱”,帮助3637家企业融资557亿元,创新经验被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推介。

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作用,在全省同等市州成立首家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截至2月底,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111亿元,同比增长33%。平均融资担保费率降低至0.55%。

全市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86%,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28%。

金融生态优良稳定。建立上市公司风险监测管控工作机制,积极稳妥处置上市公司风险,作为全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号工程”,宜化集团风险化解取得决定性胜利。大力开展金融债权胜诉案件集中清收行动,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截至2月底,全市不良贷款率仅为0.83%,全省最低。连续20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州。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帆 通讯员 向树昆

宜昌市招投标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

透明便捷低成本,招投标轻松了

“这一政策,大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近日,投资额约4900万元的三峡游轮中心黄柏河湾区生态建设项目设计及一标段施工项目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4家投标单位每家免收投标保证金49万元。

近年来,我市招投标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服务,交易服务监管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建成宜昌市县一体化电子交易平台,实现100%全流程电子化交易。2022年,全市完成工程招投标项目交易总数1907个,交易额862.11亿元,同比增长84.5%。全面实现招投标项目100%不见面开标,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2022年全市742个项目开展远程异地评标,占比38.93%,交易额643.32亿元,占比74.62%。为其它地区提供远程异地评标客场服务超百场次。

减税降费是减企业之负、保发展之稳的关键之举。我市大力推行保证金“减免替”措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2022年,全市为企业降成本累计免收、减收保证金总额约54.3亿元,投标保证金实现了银行保函、担保保函、保险保单、现金四种缴纳方式全覆盖。大力推动“评定分离”改革,2022年全市完成评定分离项目308个,交易额213.82亿元。在全市开展电子营业执照“一网通投”改革试点工作,实现市场主体可免费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参加招标采购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共申领电子营业执照近2000个,每年预计可节约费用100多万元。

为破解“招投标事项办理难”,我市围绕减审批、减备案、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降成本、降费用等重点,实现招标全部事项线上即时办理、“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招标计划提前发布、“招信码”扫码核验招标代理机构身份、数字证书互认、线上办理投诉。积极推行容缺受理,为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2022年,保障了全市118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完成交易。推行工程建设项目采用“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模式,减少招投标层级。

同时,我市还健全招投标活动监管机制,建成全市统一的招投标电子监督平台,实现对交易项目全程在线监管和实时监控,维护了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

改革创新出实效。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云”上服务监管、“评定分离”改革、招标代理数字名片“招信码”分别入选省自贸区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实践案例。电子营业执照“一网通投”成为全省首批改革试点。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曹学鹏

宜昌市打造“获得电力”一流营商环境——

让企业用上电用好电不停电

“太感谢你们了,经过这场专业培训,我们用电更有保障了。”3月9日,市经信局组织国网宜昌供电公司来到三峡疏港铁路施工项目部,为项目部上了一堂专业又生动的用电培训课,与会人员纷纷向市经信局的贴心服务表达感谢。

为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服务宜昌重点项目发展,市经信局对疏港铁路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摸排,并组织国网宜昌供电公司运维人员,采取“送课上门、现场指导、主动服务”等方式为疏港铁路项目部施工人员开展专项培训。

上门服务重点项目是宜昌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获得电力”作为衡量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宜昌市经信局多措并举,制定出台《全面提升宜昌“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坚持压环节、减时长、降成本、优体验,全面实行“三省三零”服务举措,推动“获得电力” 营商环境指标显著提升,排名连续位居全省前列。

简化用电报装流程。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低压用户“刷脸办电”、高压用户电子证照在线审验。在全省率先推出“不动产+用电”过户一体化服务,实现房产、电表过户只需跑一次。实现全市范围内跨区域办理所有涉电业务,全程代理用户办理各类审批手续。

提升报装服务效率。推广实施“全程代办”,为用户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涉电代办服务,有效提升用户办电便利度和获得感。应用自动化管理手段,科学合理制定停电计划,推广不停电作业配网检修策略,减少停电时间和停电次数。

全方位服务用户工程。降低市场主体用电成本,督促指导供电主体规范收费行为,确保电价政策和优惠落实到位。推行“供电+能效”服务,为用户量身定制“一揽子”用电解决方案,帮助用户降低整改返工及用能成本……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政策,为宜昌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优化用电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首创推出的“赋码共享、提前介入、全程代办”、“不动产+用电”过户一体化系统等先后被纳入湖北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刷脸办电”系统还得到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推介。

市经信局电力科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创新优质服务模式,深化业扩全流程功能应用,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办电便利化水平,打造“获得电力”一流营商环境。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谭强明 通讯员 经信宣

宜昌持续巩固企业开办“210”成果——

群众跑腿少 数据跑路多

3月18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宜昌开办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两项工作在全省营商环境指标排名位居前列。

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市场监管部门不断优化审批服务流程,简材料、压时限、降成本、强服务等一系列利企便民措施落地见效。

开办一家企业需要多长时间?宜昌给出的答案是0.5天。

近年来,宜昌持续巩固企业开办“210”成果,将办结时间由1天压缩至0.5天。率先在全省推行“先证后核、证照同步”改革,市场主体只需准备1份“精简版”资料并提交1次,就可同时领到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真正 “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

针对企业开办中的痛点难点,我市推行一系列举措:数据共享实现社保登记并行办理,企业开办后社保参保申报零资料、零跑腿办理;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实现异地办事最多跑一次;高频事项网上“一事联办”, 集成共享全市106个部门423个应用系统,基本实现信息系统、数据、业务“三通”,全市办件时间总体压缩近78.4%;实施住所(经营场所)承诺制改革,全面推行“申报承诺制”“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目前全市36个市直部门113个审批事项已全面实行清单分级管理;组织实施“一业一证”改革,首批19个行业全部上线,在全市范围均可办理申请;提升账户开户服务透明度,创新“新办企业+申领发票”“一窗式”服务模式……

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业集聚区。自集聚区运行以来,引进入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30家,营业收入达6500万元。2022年,集聚区内服务机构为2500余家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组织培训91场,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9笔,融资5.24亿元。集聚区全年新增专利申请7054件,专利授权6369件,商标申请1707件。

同时,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以市场化方式组建了宜昌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地理标志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水利水电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传感物联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创新举措结出累累硕果:宜昌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省知识产权局发布《2021年湖北省各区域商标品牌发展指数(试行)》,宜昌市商标发展指数居全省前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陈曦 通讯员 聂辉志 江颖

宜昌市提升破产办理质效——

做好“加减法” 破产变“破茧”

“通过破产重整程序,让我们企业重获新生,数亿资产得以盘活,现在我也能给工人有个交代了……”近日,宜昌新高湖滚装客船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新高兴地说,拖了多年、执行不了,破产清算、案结事了。“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破产审判带来的红利。”

2017年,因经营不善,宜昌新高湖滚装客船有限公司陷入困局。傅新无奈之下,向秭归县人民法院提出了破产重整申请。

在对企业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后,秭归县人民法院发现,信用是企业能否“重生”的关键。为此,该法院通过府院联动,启动企业信用修复工作。这一举措,使企业在当年即扭亏为盈,实现销售收入2130.77万元。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主体退出与救治机制。全市法院发挥破产审判职能,通过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让市场主体及时得到救治或者退出,实现优胜劣汰,让市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市中级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说,破产审判工作是法院服务和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化解地方重大风险,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评价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

为此,我市法院系统制定提升破产办理质效的意见和简单破产案件快速审理规则,明确畅通破产立案渠道、优化破产审理方式等25项措施,精准识别破产案件,准确适用审理程序,发挥破产管理人作用,努力提高破产审判效率。宜都法院仅用144天审结湖北香溪化工公司申请破产案。

在企业破产案件中,中院相关部门对办理破产案件过程中产生的受理费、通知和公告费、管理人报酬、律师费、办公费、税费、审计评估费等费用的支出进行了规范。同时,将成本支出情况作为管理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运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通过网络听证、网络债权人会议、网络发布公告和通知、网络拍卖等方式,使送达、公告、通知的成本归零,大幅度降低调查、变价、处置财产的费用,实现成本和效率的双赢。通过债权确认、债权人会议、衍生诉讼等程序,充分保障债权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2019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审结破产案件共计55件,其中2022年31件,结案数仅次于武汉,居全省前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皮亚捷

宜昌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攻“难点” 通“堵点” 除“痛点”

政务服务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群众办事“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不断升级服务方式,优化政务服务环境。2022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我市政务服务指标及“放管服”改革两项核心业务“高效办成一件事”“互联网+监管”考评,均居全省前列。

聚焦数字赋能,推动服务变革。依托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建成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地理信息5大类基础数据库,推动49个部门223个系统数据共享、业务协同,100本常用证照“免提交”,97%的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力推“智简审批+无证明城市+精准监管”改革,公安、人社、医保等部门367个事项实现智能审批和告知承诺简化审批。建成无证明综合信息平台,推动255类电子证照、290万余条政务数据高效归集。全省率先上线“鄂汇办”,注册用户达200余万人,上线服务事项766个。建设“宜格服务”平台,构建“网格化+大数据+大服务”高效能治理模式,实现市县镇村四级便民服务直达个人。

聚焦周期管理,推动服务提速。针对个人、企业和项目3个全生命周期,探索提供300多项主题式、套餐式服务,统筹压减服务时限。持续深化“六多合一”改革,创新推出集成办、集约办、容缺办、智慧办、精准办“五办”服务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最长60天、最短10天,审批效率领跑全省。率先在省内开发应用水电气网上报装系统,水电气外线工程由12个环节压缩为3个,申请材料由17项压缩为1项,办理时间由15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以内。创新市场主体注册登记“1150”模式,企业开办只经1个环节、可选5种方式,获享7项服务同步办理。不动产交易登记“1小时办结”,19个行业实行行业综合许可“一证准营”。围绕个人出生入学、就业结婚、就医养老等建立个人专属空间,实现“一表申请、一网办理”。

聚焦思维突破,推动服务升级。政务服务总体办件时限比法定时间压缩91%,即办件比例82%;市县乡村四级“硬减”材料66573份。490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340个高频事项实现宜荆荆都市圈“跨域通办”。全域开展基层便民服务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完成86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900多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场所新建或改扩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冠英 通讯员 杨志宇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