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高桥: 英雄碧血 铸就丰碑

2021-06-22 08:3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廖全

“箩稗子”惨案中的天坑原址。

位于高桥乡龚家桥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槽舂山房红色文化纪念馆。

兴山县年轻党员体验当一日红军,走一段红军路,踏寻革命足迹。

高桥乡大槽村新貌。

高桥官田岭红色之旅如何前往?视频讲解 扫码观看

初心印记

赤子丹心照日月

巴(东)兴(山)(秭)归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巴东、兴山、秭归三县交界处的高桥,更是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震撼历史的斗争,必然留下震撼历史的篇章。官田岭、万仙洞等处的殷殷鲜血和累累白骨,见证着英雄碧血、赤子丹心。

1930年5月,经鄂西特委指导,在巴东甘家坪龙河潭寺成立巴兴归县苏维埃政府。之后,在今兴山县高桥乡(原秭归七区)的洛坪成立下湾区苏维埃政府,辖4个乡苏维埃政府,这也是全国13个最早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之一。

当月,巴兴归县委领导的鄂西游击大队攻克兴山县城。之后,鄂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第四十九师。

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使巴兴归三县的反动势力如坐针毡,联合疯狂“清剿”。

当年8月18日,巴兴归三县联防“剿共”团长邓维楚在高桥乡贺家坪村官田岭召开千人大会,制造了震惊鄂西的“箩稗子”惨案。

下湾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陈大斌、妇联主席曹友娣等17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被当场屠杀。随后,“剿共”团又先后杀害了下湾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陈慎洲,干部施昌炽、田恒山等100余人,并将尸骨投入天坑。

“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陈慎洲在刑场面对敌人劝降,视而不见,振臂高呼。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

革命志士并未被反动派吓倒,而是继续开展艰苦的反“清剿”斗争。当年9月、10月,二克、三克兴山县城,捣毁了巴兴归反动势力的老巢。

1931年4月,贺龙率红三军渡江北上,连克巴东、秭归、兴山县城,将巴兴归革命根据地的红四十九师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二师,令其留守。

红三军离开后,4月26日,国民党川军重新集结万人,追剿红三军主力未果,便疯狂进攻红三军教导二师后方留守处——海拔2426.9米仙女山上的万仙洞。

生死攸关时刻,留守处党支部召开紧急会议,一致同意坚决死守。 “人在阵地在,为革命视死如归,与敌人血战到底。”

敌人看强攻不行,又企图以政治攻势瓦解。党支部将计就计,借谈判之机切断了敌人强攻路线。

战斗到第18天,战士们终因弹尽援绝,寡不敌众被攻破。除2人跳岩幸存和10多名妇女儿童逃出外,其余260余名红军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万仙洞激战虽以失败告终,但牵制了敌军,保证了红三军主力北上,为开辟鄂西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色薪火

革命精神永传承

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了高桥这片热土,革命精神的种子深深扎根当地人民的记忆深处。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

“惨案中牺牲的王发祥烈士是我的表叔。王发祥从容就义后,惨忍的敌人把他的头割下来,灌上桐油挂起来点天灯,并派出枪兵看守,家属趁着夜色才把头颅取走。”在高桥乡官田岭“箩稗子”惨案遗址旁,贺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杨大金给前来学党史、忆先烈的机关干部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从小就听爷爷、父亲及周围长辈讲述激战万仙洞、“箩稗子”惨案等革命故事的杨大金,将这些红色记忆深深印刻在心里。这几年,许多党员干部到官田岭重访革命遗迹,杨大金都会“客串”义务讲解员。 “ 虽然万仙洞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归属兴山,后来划到巴东。但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也希望能一代代传下去。”

在高桥乡龚家桥村,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来访党员干部的宣誓声响彻云霄;在联通龚家桥村至贺家坪村官田岭的“红军路”上,迎来一批又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学员;在大槽村槽舂山房红色文化纪念馆,老党员讲述着革命故事,来访者重温着高桥艰辛的革命历史。

“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红色元素的挖掘、保护及传承。” 高桥乡党委组织委员、统战委员刘自清介绍,该乡正重新修葺革命烈士纪念碑,对官田岭‘箩稗子’惨案遗址进行抢救性修复,军事战壕也都进行了修复。还组织文化艺术界人士到高桥采风写真、乡内民间艺人学习薅草锣鼓和九子鞭等活动,让革命精神和本土民间文化广泛传承和发扬。

乡党委还组织“红色青年”宣讲团走进大山遍访革命足迹,广泛搜集红军活动资料图片,挖掘革命故事,创作编排反映高桥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歌曲、舞蹈、诗歌、短视频,开设“每周播报”“青年讲坛”,召开屋场院子会,向村民集体宣讲。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本土作家陈爱社、陈光福历时数年撰写以红色故事为蓝本的书稿——《高桥烽火》,经过多次修改后现已定稿,即将出版发行。

此外,高桥乡还创造性地把革命故事融入到地方特色美食,开发了12道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地方特色菜,一道特色菜寓意一个红色故事,让游客在享用地道美食的同时重温历史。

赓续百年

美丽乡村入画来

百年前,革命先烈奋不顾身用生命铸就了红色高桥的历史丰碑。如今,在先辈战斗过的地方,高桥人民上下一心接续奋斗,传承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在兴山县高桥乡大槽村,家家户户都是黄墙黛瓦、庭院整洁,一幅美丽乡村的图画映入眼帘。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高桥乡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对大槽村120户土坯房进行荆楚派风貌改造,完成集镇、贺家坪入口21户民房外立面改造,体现了农耕特色,保留了乡土气息,形成了独特的田园文化景观。

该村党支部书记董蓓蕾说:“高桥乡还整合资金4005万元,推进大槽生态旅游扶贫廊道建设,打通了20公里旅游道路,还将沿线军事战壕、蓝莓部落、天池水库等人文生态景点进行改造提升,不仅盘活了沿线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解决了制约大槽村发展的交通问题,让原本无人问津的小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发展旅游之初,为消除村民顾虑,董蓓蕾出资近15万元,带头改民宿、开农家乐、种特色菜,还免费为村民提供花卉、蔬菜苗。如今,大槽村已经有了9家民宿和13家农家乐,村民依托“民宿+特产+旅游”模式,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带动农产品销售的新路子。

“去年半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比出外务工收入强多了。民宿与农家乐生意的火爆,也带动了该村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董蓓蕾信心满满地说,后期将进行进一步探索,依托大槽村的山水资源与适宜气候,大力发展康养产业。

近几年来,高桥乡以党建为引领,将基层治理同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蹚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高桥乡党委书记龙景丽表示,“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产业强”推动“农民富”。围绕做精做强发展传统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优化全乡产业布局,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同时,以“红色为魂”,打造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新路线;以“绿色为底”,将蓝莓基地、槽舂山房、龙潭茶园等产业基地和生态节点有效对接;以“古色为香”,建成龙潭“古白茶”主题公园,推进茶旅融合;以“土色为韵”,充分挖掘土家文化和农耕文化,建成一批体验强、品味高、乡愁浓的精品民宿和农家乐,逐步打造集红色教育、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精品民宿、康养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区,让高桥成为兴山“高铁时代”的“慢游地”。

文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时刚 刘俊 通讯员 李芳芳

摄影: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史料支持: 兴山县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 兴山县高桥乡政府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