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马营:贺龙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2021-06-03 06:5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刘小凡

校本教材《马营苏区红色政权》。

今日马营村。

马营革命历史展览馆里展示的当年赤卫队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具。

马营革命历史展览馆。

马营红色研学教育基地。

马营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如何前往?开放时间? 视频讲解 扫码观看

初心印记 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运动

“张半山,陈半山。长岩的还有九匹半”。

马营,位于秭归县水田坝乡西北部。上世纪20年代,马营老百姓生活非常穷苦,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百姓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意思是说,整个马营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姓张的和姓陈的两家大地主手里。孩子从小就当放牛娃,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30年春,王惠礼等人在马营村的五龙观正式成立了区农协会和赤卫大队。1928年至1931年期间,赤卫队在马营、龙潭湾、校场坝等地开展革命活动。

赤卫大队成立后,四处张贴标语:“打富济贫,打倒土豪劣绅!”先后镇压了寇家湾的地主寇必先,张家屋场的张士显、张士聘,周家堡的土豪周明善等十多名恶贯满盈的地主豪绅和反革命分子,并没收了财产,分给劳苦群众。

红军将领贺龙元帅从1926年北伐首次攻克宜昌城,到1935年退出湘鄂边苏区开始长征,率军辗转宜昌近10年,他率领红四军、红二军团、红三军等主力红军在宜昌各县与国民党川军和地方保安团战斗。

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一万余人从长阳枝柘坪出发,进入巴归兴革命根据地,他的部队兵分三路,其中一个部队途经秭归县原草坝乡(今水田坝乡)马营村校场坪时发现,这里山高林密,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同时还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于是在这里作了短暂驻训休整。

红三军在马营村驻军期间,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不扰一家一户,不拿一针一线,没有床铺就借老乡的门板,铺上稻草,和衣而眠,归还时也一定给老乡安好才走。

战士们操练之余还忙着帮老人耕地播种、砍柴修屋,给年轻的小伙子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为孩子们讲红军故事。红三军在马营传播了共产主义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孕育着革命力量。

从1929年到1931年,马营共发展共产党员四十人,发展农民赤卫队员一百一十多人,发展农协会员二百多人。他们开展了惊天动地的农民武装运动,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

1930年3月,这里成立了党支部——马营党支部,并成立了马营区苏维埃政府,是秭归县早期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地。

从1930年6月至1932年春,秭归桂花、马营、龚家桥苏区的干部群众200余人惨遭杀害,马营地区牺牲的共产党员和赤卫队员多达三十余人。

1986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马营命名为“革命苏区”。

红色薪火 追寻烈士足迹重走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5月25日,秭归县水田坝乡初级中学35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青年教师一行来到马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基地追梦行”党史学习教育。

他们聆听了烈士的革命故事,进行了队列训练、重走长征路、军事拓展等。党员教师们在追寻革命先烈足迹的过程中,体验革命先辈们曾经的艰苦岁月。

为传承和弘扬马营苏区红色革命精神,2019年,由三峡橙谷农旅体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对区域内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进行整合开发,打造马营红色研学教育基地。

在革命历史展览馆,展示了当年赤卫队使用过的主要武器——土铳(火门枪),还有当时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如打麦子的梿枷、花筛、扬叉、镰刀等。

马营苏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在当时苏维埃政府旧址上进行重修、加固和扩建而成的。整个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工作区,下面则是生活区,生动还原了历史时期苏区政府的生产生活状况。

校场坝拓展训练区是贺龙元帅曾经练兵点将的地方,如今这里建有丛林穿越、全地形车、麦田射击、CS对抗赛四个军事拓展项目。

这个集研学、运动、亲子、农耕于一体的马营红色研学教育基地,自2019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今年以来,除了有秭归、宜昌的游客,还吸引了荆州的游客组团前往。

关于马营这段红色历史的寻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秭归县水田坝乡中小学校退休教师向昌坤一行,走访了十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搜集查阅《宜昌市革命遗址通览》《中国共产党秭归历史》《红色土地》等,经过实地考察,先后到龙潭湾、马营村、兴山高桥等地,编写出校本教材——《马营苏区红色政权》,将这段历史呈现并记录下来。

水田坝乡马营村党支部书记郑家喜说,马营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因为当时赤卫队遭到了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如今为人所知的革命事迹较为零碎,均为村里人一代一代口口相传而来,“他们身上的革命精神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将革命先烈们英勇不屈、敢于担当的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赓续百年 党员群众共画发展“同心圆”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在水田坝这片红色热土上,一个个后来者踏着前辈的脚步,传承革命精神,上演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峡江活雷锋”王华君是水田坝乡赦仓坪村人,开出租车20多年来,拾金不昧120多次,交还失物价值35万余元。他还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在宜成立了“流动党员之家”“农民工服务中心”,为农民工调解重大矛盾纠纷42起,维权金额高达1380多万元。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他马不停蹄四处奔走宣讲,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带到机关、社区、农村和工地。

“背着奶奶上大学”的张义波,出生在水田坝联营村,从小父母双亡,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去世后,奶奶也在他上大学时病倒了,他义无反顾地背着奶奶去武汉上学。大学毕业后,为了照顾奶奶,张义波辞掉了武汉的工作,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官,并成立了核桃种植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如今,这里民风正,乡村美,村民自治,党群合拍,水田坝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感谢堰塘湾村落的群众,给我们带来了福音。”新修复的水渠解决了全村500多户农户柑橘、蔬菜等农作物灌溉用水,严坪村第2村落村民向元礼充满感激地说。

严坪村堰塘湾村落、鼓楼岩村落共组织60余人,花了5天的时间,自发修复全长6千多米的后山岩引水渠,恢复水渠引流功能,缓解区域内农业灌溉难题。

这是该村“村落夜话”发挥的巨大作用。堰塘湾村落理事长向昌军组织群众召开“村落夜话”,说明了修复水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带头出力,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村民的事情村民说了算。水田坝乡通过支部班子会、党员代表会、“村落夜话”、村民大会等形式,采取领导讲解政策、群众建言献策、典型榜样示范等形式,搭建议事联动平台,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共商共议事关本村及村落发展的大事要事,形成了群众和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

“合心、合力、合拍,以党风润民心,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建设美丽乡村。”秭归县水田坝乡党委宣传委员、办公室主任熊峰表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责任和使命,建党百年之际,更应传承革命精神,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阔步前进。

文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宋潇潇 通讯员 杜海林

摄影: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通讯员 聂爽

史料支持: 秭归县水田坝乡人民政府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