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点亮抗战救亡的精神火炬 学院街小学:鄂西特委秘密联络站

2021-03-24 14:3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闵娜

时任宜昌县立学院街小学校长张一之在书写抗战标语。

学院街小学举行“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庆祝会。 (资料图片)

原宜昌市学院街小学内西侧房屋(中共鄂西特委秘密联络站)。(资料图片)

少年军校队员参加国防教育日活动。

学院街小学新貌。

2003年少年军校学员留影。(资料图片)

同学们在校史馆里学校史。

学院街小学校史馆保存哪些遗迹?学校新貌如何?视频讲解 扫码观看

初心印记 老校长张一之是“地下党”

“天上的鸟多还是飞机多?”“鬼子飞机来下蛋你们怕不怕?”

“不怕!”

1939年4月18日下午,抗日名将冯玉祥在宜昌有过这样一段演讲。演讲的地点在宜昌县立学院街小学(今学院街小学),冯玉祥是时任校长张一之邀请来的。

时间再往前拨转半年。

1938年10月23日,学院街小学校内的操场上,人们静悄悄的等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走到露天演讲台,“春字拆开是‘三’‘人’‘日’,三人凑合是个‘众’,我们要以大众的力量把‘日’本帝国主义压下去!”

跟冯玉祥、陶行知一样受邀来学校进行演讲、表演的还有很多革命人士。 时任校长张一之原名张世定,别名他翁,1913年生于宜昌一个书香之家。张一之早年启蒙于宜昌县立第二小学(今学院街小学),当时正是大革命时期,这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很多都是共产党员,所以他从读小学时起,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

1934年,张一之从武昌毕业回宜,应聘到第二小学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步步紧逼,国民党中央政府被迫迁往重庆,宜昌是长江入川的咽喉要道,去往四川的大量人员都要在宜昌改乘川江客轮。张一之则趁此机会,邀请知名人士到校参观或演讲。

那时,学院街小学已建有中共党组织,党员有校长张一之、中共抗战剧团党支部书记简化生(时任美术老师)、知名音乐教师瞿世雄(后曾编写整理《白毛女》管弦乐总谱)、教导主任王素等十余人。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救国团宜昌区团部”也设在那里,上级领导和其他进步人士很多。

校长张一之以教师的公开身份从事教育工作,并推行抗战教育,同时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从事革命,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积极发展党员,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

1937年秋到1938年底,是学院街小学推行抗战教育的重要时期。全校师生大唱抗日歌曲,如《救国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向前》等。这些歌曲气壮山河,成为唤醒民众、同仇敌忾的有力武器。学校还成立了“儿童剧团”,多次参与校外“抗战剧团”在街头、在农村的演出。

一批名人曾先后在这里留下足迹,一批在这里担任过教师的热血青年,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红色薪火 从文庙书院到少年军校

“这里是活泼的园地,这里是抗战的基体。我们师生努力吧,向着那微明的朝曦……”学院街小学音乐课上,一群学生跟着老师学唱校歌《争取胜利》。这首歌从1938年一直传唱至今,唱的是学院街小学一代代的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风貌。

抚今追昔,峥嵘岁月无限荣光。学院街小学正式创办于民国初年(1927年3月),校名为“宜昌县立第二小学”。之前曾名为“文庙书院”,1937年秋易名为“宜昌县立学院街小学”,1949年以后更名为“宜昌市第六小学”,1952年随街名复改为“宜昌市学院街小学”。后屡次更名,自1976年一直使用“学院街小学”名称至今。

这里曾是宜昌革命的摇篮,留下了很多革命先辈的印记。大革命时期,首任校长郭新柔以此为据点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学校曾为中共鄂西特委的秘密联络站,1928年1月在此召开鄂西地区党团员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在教书育人上,学校秉持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高年级课程中设国难教育的内容,并在全校推行抗战教育,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该校曾是生动活泼、抗日气氛深厚的集体。

如今,在学校的校史馆内,赫然悬挂着老校长张一之的“五用赞歌”:废止满堂灌,实践出真知,用耳来听讲,用眼把书看,用口来回答,用手多写算,用脑勤思考……这也是学校如今秉持的育人准则。学校的校训是“求真博爱,知行合一”,这里也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1991年,学校建成宜昌首家少年军校。多年来,少年军校发挥部队的阵地教育作用,举办军事夏令营,把军营作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德育基地,把“橄榄之星”作为综合评价体系,将爱国教育、红色情怀根植于每一位同学的心田。

2016年,学校开始筹备建校史馆。现任校长彭玉芳参与了校史馆的全程筹备及建设,她和老师们搜集整理校史,开会商讨建设方案,走进档案馆,访问老校友,在尘封的历史长河中找寻学校的光荣与梦想。

“那段革命历史是学校文化的根和魂。“彭玉芳说,“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学院街小学的责任和使命。

赓续百年 “童心向党”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的学院街小学,处处流淌着红色基因,闪耀着红色光芒,不仅指引着孩子们的成长,也指引着学校教书育人的方向。

“欢迎大家来到‘一之馆’,这是我校的历史沿革图。学校的红色文化可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学院街小学校史馆内,学生解说员董静怡娓娓道来。

董静怡是学院街小学502班的学生,了解学校的这段红色历史后,她特别感兴趣,四处搜集史料,“原来我的小学还有这么光辉的历史!”501班学生戴馨玉也说,自己主动加入了解说员的队伍,在学习讲解学校历史的时候,“感觉特别激昂,特别有意义!”

讲红色历史,踏红色之旅。学校不仅有《我爱我的祖国》校本课程,还在每年组织开展红色之旅。他们走进八宝山革命公墓、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他们站军姿、走队列、做旗语操……从最开始的叫苦叫累,到最后的“脱胎换骨”,同学们沐浴着红色荣光,传承红色基因。

受到红色文化洗礼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老师们在一系列的红色研学活动中,也实现了自己的蜕变。建设科创馆,老师们烈日炎炎下喷刷油漆;大雪封路时,老师们铲冰除雪;疫情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借网”“蹭网”上网课……党员老师们更是用身体力行实践着“革命文化的代言人”。刘骏老师班上有个听力障碍的特殊学生,从他刚上一年级起,刘老师教他发声,学习说话,放学后给他“开小灶”、辅导作业,六年如一日的坚持,孩子从开始的内向变得自信大方。孩子如今上了初中,对刘老师非常感激。

几年前,课后托管还没有正式实施,学生放学较早,党员老师们主动承担了义务托管的重任,学校与社区共建“爱心小饭桌”,党员老师义务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

用革命传统精神点燃育人激情。今年学校将开展一系列活动,深化少先队活动特色品牌建设。“童心向党”系列少先队活动,认识党旗、学习党史、诵读校史、传唱校歌;走进红色基地,进一步扎根红色沃土;从小听党话,立志跟党走,争做“学院好少年”;诵校史做革命学院“先锋好少年”……

“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的教学,融入师生精神里,融入学校基层党建中。”彭玉芳说,站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学校植根深厚的革命文化,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破解师德建设的密码,凝心铸师魂,立德树新人。

本版文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宋程程 通讯员 文子明

本版摄影: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史料支持: 西陵区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 西陵区学院街小学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