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 全面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 ——解读《“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2021-05-27 07:2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审核:龙怡洲

“宜荆荆恩”城市名片 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夜景。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荆州市荆江分洪工程纪念广场。 黄志刚 摄

荆门城区鸟瞰。 荆门日报社 提供

恩施风雨桥夜景。 文林 摄

记者 高炜 通讯员 冯程 陈相龙

5月26日,“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宜昌召开。会上,“宜荆荆恩”城市群四市(州)共同签署《“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南部列阵的新征程。

日前,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地携手,推动建立工作机制,务实开展对接行动,科学确立发展蓝图,合力谋划重大项目,为协议签署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协议》,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产业互动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县域经济互融共进,加快“宜荆荆恩”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区域“一小时交通圈”。大力建设城市群城际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干线道路网,推动机场群协同发展,打造高等级航道网,加大过江通道建设力度,推动公交线网跨区域延伸。推进跨区域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协同推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与水生态修复。优化提升区域对外开放功能,推进长江干支流港口联动发展,构建陆海联运、沟通南北的物流网络和大宗货物转运中心。

重点产业互动互促

围绕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共同推动城市群优势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符合城市群定位、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区域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特色农业基地。提升区域化工产业整体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发挥宜昌生物医药、荆州健康医药、荆门生物制药和原料药、恩施中医药等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立“宜荆荆恩”科创圈,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提升金融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金融中心。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品牌塑造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立经济高效的交通物流体系,打造长江中上游物流枢纽。依托区域能源优势,打造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推进区域公共卫生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融合发展、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建立城市群内户籍、公积金、人才引进、人才认定等一体化机制。推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群政务服务、安宁疗护、普惠养老、应急救援、异地就医、公共交通等同城化。

对外开放互利共赢

推广复制宜昌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打造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跨区域开放合作,加快把“宜荆荆恩”城市群打造成湖北省南向、西向门户,建设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支持毗邻县域先行合作、形成示范,建设一批协同发展先行区。支持毗邻口子镇统规统建、组团发展,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桥头堡。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模式,支持恩施在宜昌、荆州、荆门择地发展“飞地经济”。

生态环境联保联治

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合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示范工程,协同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改善城市群空气质量。建立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覆盖。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协同预警机制,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理能力。

县域经济互融共进

支持重点县市加快冲刺全国百强。支持宜都市、枝江市百强再进位。积极培育百强储备县(市)。实施县域优质企业培育工程,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和创新平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制造业强镇、农产品加工名镇、商贸物流名镇、旅游名镇和宜居新镇。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