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三女杰”故事传颂至今 洪庙英烈:英雄肝胆照河山

2021-05-07 07: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朱云  审核:龙怡洲

刘华廷烈士。(资料图片)

2007年当阳市淯溪镇人民政府在抗战时期中共襄西地委所在地立下的石碑。

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

淯溪民俗博物馆内,参观者学习洪庙革命历史文化,缅怀先烈。

淯溪镇新貌。

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怎么去? 视频讲解 扫码观看

初心印记 碧血丹心铸青史

百年前,地处荆当边界要道的当阳洪庙,村民备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大部分人都在饥寒交迫中煎熬。

1926年9月,36岁的刘华廷带领一批热血青年,参加了震惊鄂西的“当阳城关起义”,打响了洪庙人民反对“三座大山”的第一枪。

“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第二年3月,在时任当阳淯溪区农运专员刘华廷等人的发动下,荆当边界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洪庙孙家店农民协会建立。

洪庙洪锦村第一名共产党员刘礼乐任协会主席,其堂弟刘礼宽任副主席,其三弟刘定国任协会纪律裁判员。

在“刘氏三兄弟”的带领下,洪庙地区的反封建革命风暴开展的如火如荼。1927年春,万名农协会员在洪锦古寺召开大会,将土劣分子戴高帽游行,自报罪行。这也是洪庙地区发起最早的、影响最深的一次农民运动。

大革命因蒋介石的叛变而遭失败,刘礼乐等37人遭敌杀害。但洪庙儿女仍不屈不挠地斗争着。

1932年3月,在当阳中心县委委员、荆当游击第三大队政委黄冠柏的领导下,近千名赤卫队员和群众配合,刘定国带领一中队战士于深夜11点,冲入反动保安团匪谢玉麟、胡琨盘踞的洪锦古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俘虏,团匪慌忙逃窜。

随着武装斗争的节节胜利,党组织和农民协会掌握了荆当边界南北长90多里、东西宽70多里的赤色区域。荆当边界正式成为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月中下旬,黄冠柏代表当阳中心县委在荆门五里铺附近主持召开第一次荆当联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荆当县委员会,刘定国任县委委员。县苏维埃政府也随之成立。

不久,洪庙地区成立洪庙区委、区苏维埃政府,下设两个乡党支部、乡苏维埃政府。刘定国兼任区委书记,刘礼宽分任特别二乡党支部书记,兼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

为保卫苏区安全,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共青团、儿童团等革命组织不断发展。“洪庙三女杰”靳吴氏、靳忙英、李邦秀就在其中。

荆门的靳吴氏嫁到洪庙,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特别一乡妇女协会主席兼情报组长。1932年5月,54岁的她为掩护正在开会的干部,被敌人抓住,受尽酷刑也未出卖同志,遭敌杀害。

18岁嫁到洪庙的靳忙英,秘密参加了妇女协会,担任鞋袜组组长。因身为地主的婆家父子经常向保安队密送苏区情报,她公而忘私揭发罪行。在靳吴氏牺牲后,她接任特别一乡妇女协会主席。

荆门的李邦秀嫁到洪庙,于1932年经刘定国、刘礼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特别二乡妇女协会主席。

1932年6月,敌人大肆进攻苏区中心洪庙区域。7月初,22岁的李邦秀、24岁的靳忙英奉命到淯溪镇侦察敌情时被豪绅出卖,不幸被俘。面对威逼利诱,两人两天两夜不吐一字,惨遭杀害。

7月中旬,代理荆当县委书记刘定国与先期突围的主力会合后撤往洪湖。刘华廷留守鄂西北情报站。至此,荆当苏区全部丧失,但苏区人民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洪庙儿女奋不顾身、前仆后继,直至新中国诞生。

红色薪火 以史为鉴慰忠魂

光阴如梭,百年后的当阳市淯溪镇洪锦村6组洪锦古寺遗址上,一座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在蓝天白云、苍松翠柏映衬下,格外庄严肃穆。

“洪庙核心地区的洪锦村,在历次革命运动中共牺牲112人。洪庙‘刘氏三兄弟’和‘洪庙三女杰’等英雄事迹光照千秋。为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激励后人把洪庙老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一段碑文印初心,百年党史催奋进。

洪锦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持贵介绍,为了纪念在历次革命运动中牺牲的112位烈士,2003年12月,淯溪镇委、镇政府修建了占地1200平方米的洪庙革命烈士纪念碑。2012年9月再次重修。

如今,洪庙烈士纪念碑已成为有名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数千人慕名而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父亲刘定国当时从家乡撤退到洪湖,后随红三军向鄂西北突围,途中突患眼疾不幸走散。为摆脱敌人追杀在甘肃隐姓埋名20年。”74岁的刘信泉老人说,1952年,思乡的父亲带他回到洪锦村,投入了紧张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那时父亲经常被邀请去中小学讲述革命斗争历史,勉励青少年刻苦学习,继承先烈遗志建设好祖国和家乡。同时,父亲也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搜集、整理革命史料,清查烈士遗属等。

淯溪镇老干支部党支部书记张祖杰介绍,1946年5月,刘华廷在荆门沙洋遭敌杀害,终年56岁。195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刘华廷遗骨从沙洋移葬到当阳淯溪方山观。后为方便群众瞻仰和凭吊,在方山脚下张家垭淯溶路边重新立碑、造坟、建设陵园。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淯溪镇还在位于洪锦村的中共荆当县委、洪庙区委机关旧址,中共襄西地委机关旧址,中共襄西中心县委、中共当阳县委机关旧址等处都设有纪念碑。还在镇上修建了乡镇民俗博物馆等。

“洪庙地区的革命史料的搜集、整理,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阳市档案馆馆长郑清华说,当时都是直接去洪庙老区走访幸存的老同志,烈士后人及家属等征集革命史料。

《沮漳洪流》《洪庙老区史料集》《沮漳忠魂》……在当阳市档案馆,一本本红色书籍上的文字,化作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直抵眼前。

赓续百年 牢记使命创新篇

岁月更迭,勤劳勇敢的淯溪人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多年来,淯溪镇委、镇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弘扬先辈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光荣传统,积极探索“千年古镇,秀美淯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路径,2019年成功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清水秀百花开,美丽村镇入画来。道路通了,村容靓了,村民笑容多了、腰包鼓了、信心足了,而今的革命老区处处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今年4月30日上午,在淯溪镇春新村三组,52岁的残疾人高照法在约4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内,背着消毒桶给猪栏消毒。“现在的好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多亏了淯溪镇政府和村干部平时的照顾和帮助……”

2006年9月,在贵州煤矿打工的高照法,被一辆满载煤矿的货车刮倒,从此失去右小腿。返回淯溪老家后,妻子因不堪家庭重负,离家而去。看着年老多病的母亲和刚满8岁的女儿,他坚定地扛起了家庭重担。

5年后,高照法萌发发展养猪业念头后,镇农办、镇残联和村委会主动上门,出谋划策,积极争取扶持政策,镇残联更为其申请免费安装假肢。

2014年,高照法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镇、村两级干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等纷纷主动帮助。经过创业培训,高照法将养猪、养鱼、种植柑橘等有机结合。将猪粪经沼气池发酵处理后排入鱼塘养鱼,多余的干粪送到柑橘园做有机肥,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态种养殖模式。

随着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2016年,高照法凭借一股倔劲建成标准化养猪场,将鱼池硬化,橘园改造升级,形成产业链。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当年底顺利脱贫。

“去年养猪出栏量达到90多头,预计今年出栏量达到150多头,形势一片大好。”说起今后,高照法笑在脸上、乐在心中。

在淯溪镇,像高照法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改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党心民心。

“淯溪的发展有过辉煌、有过低谷,有过风雨、有过彩虹,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淯溪镇党委书记马学东介绍,今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将把人居环境改善放在乡村振兴的先导位置,把产业发展放在乡村振兴的关键位置,把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新的辉煌。

综合改造脚东集镇、淯溪集镇;“宜粮集团+合作社+农户”签约订单经营;漳河沿岸2万亩优质柑橘基地;黄桃、蔬菜、蜂蜜、茶叶、稻虾、药材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基地;民俗文化研学游一条龙;脚东龙虾美食步行街;打造八景山水……淯溪人民正绘就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振兴蓝图。

本版文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时刚 胡兴军 通讯员 汪运钦 实习生 张若韵

本版摄影: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史料支持: 当阳市档案馆 当阳市老区促进会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