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种补种面积3.27万亩——宜昌市打响抗灾自救保丰收战役

2020-07-24 08:18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刘小凡

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向果农了解受灾情况

当阳市河溶镇赵湖村被淹的稻田

市农技中心专家指导农户加强田管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方素珍

暴雨、大雨、中雨……自6月8日入梅以来,连绵雨水侵袭宜昌,截至7月22日,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53.19万亩,成灾面积22.23万亩,绝收面积6.05万亩,农业经济损失惨重。

灾情就是命令!市农业农村局迅速组派了由局党组成员带队的10个市级农业抗灾救灾工作指导组,深入各县(市、区)核查灾情,靠前调度指挥,确保抗灾人力、物力、财力到位,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抢排滞水,加强田管,补种作物,一场同洪灾较量,奋力抗灾保丰收的战役,正在宜昌各地悄然打响。

农技专家因地制宜开补救“药方”

“我市受灾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中稻、蔬菜、水果、中药材、红薯等,其中玉米23.11万亩、蔬菜10.86万亩、柑橘6.31万亩、中稻3.62万亩,部分地方水产养殖损失也较大”,昨日,市农业农村局农安科负责人介绍,受灾造成经济损失较重的地方有当阳、枝江、长阳、秭归等地。

7月上旬,暴雨肆虐后的当阳坝陵办事处白庙村,大片玉米倒伏,不少西瓜田里的西瓜被水浸泡得都发臭了。

“倒伏的玉米收割后加工成青贮饲料,赶种一季鲜食玉米;西瓜田清理出来后,种一季秋甜瓜”……市农技中心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白庙村,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种植户们现场开出“药方”,推动尽快恢复生产。

灾情发生后,市农技中心全体动员,结合灾情制定农事指南和洪涝灾害后农作物田管指导意见,通过局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为广大农户提供灾后补救建议。同时,组织粮油、蔬菜、果茶等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电话、实地指导等方式开展救灾指导。一个多月来,中心19位农技人员共下乡开展技术指导80余次。

市农科院主动发挥专家技术优势,及时编写和发布蔬菜、茶叶、小水果等在田作物的暴雨灾害救灾防控措施,为广大农户提供防灾指导和灾后补救建议。加快引进、筛选抗旱抗涝等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升农业科技抵御和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该院还组织7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赴秭归、五峰开展联县进村全覆盖调研,边核查受灾情况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共开展技术指导100多次。市直农业农村系统结对帮扶20家新型经营主体,2个村的蔬菜、水果、粮食生产灾后田间管理和改种补种技术指导,指导面积近2万亩。

全市改种补种面积达3.27万亩

灾情查看到哪里,培训就办到哪里。面对灾情,枝江市1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及时下沉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进行生产自救,争取灾年不减收。7月8日,在枝江市问安镇覃家山村,农技人员一边统计核实灾情,一边传授救灾知识。“及时排水、减少作物受淹时间,及时补苗,采取叶面施肥措施,防控好螟虫、稻飞虱的侵害”,专家一番话,让村民们增强了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长阳渔峡口镇枝柘坪片区是远近闻名的水稻产区,暴雨灾害造成片区4000亩农田受淹,其中沙化农田1000亩。灾情发生后,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派出农业专家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县、镇组织农业抢险抗灾工作组,指导农户抓好抗灾自救。对短时间受淹的水稻尽快让水稻恢复生机,对水毁农田进行补种减少损失。

连日来,市直农业农村系统派出多批技术人员深入各地,市县两级组织近500名农技人员动员指导灾区群众全力投入抗灾自救复产,突出抓好排水清园、补种改种、田间管理等工作。到目前,全市农业抗灾生产物资投入共计3075.7万元。对受灾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 231.6万亩次,施肥202.4万亩,中耕除草114.1万亩,完成改种补种面积3.27万亩。其中薯类改种补种1.97万亩,玉米改种补种1.12万亩,蔬菜改种补种0.06万亩。

我市还统筹安排种子、耕肥、农业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强灾后恢复生产急需农资储备调运和农资市场监管,营造服务灾后恢复生产的良好氛围。

专家为抗灾自救保丰收“支招”

根据气象预报,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市还将有经常性降雨。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市农技中心、市农科院专家联合给广大农户“支招”:

做好田间清理和田管促苗,清沟排涝,降低田间湿度,清理绝收田块作物秸秆,加强田间管理。抓好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严防出现“灾后灾”。加快抢收抢种,加强劳力组织及农机调度,及时抢收已成熟早稻、春玉米、蔬菜、瓜果等在田作物,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应收尽收,减轻灾害损失。

及时改种补种,对因灾绝产绝收的田块,科学补种改种,弥补受灾损失。水稻可改种晚稻或“早翻秋”(早稻改种晚稻),旱地可改种生育期短的(甜、糯、水果)玉米、绿豆、红薯、荞麦等秋杂粮或适宜速生蔬菜品种,玉米、黄豆、红苕的播(栽)期不迟于8月上旬。及早育苗,保障设施蔬菜延秋生产顺利开展。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