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行为培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2022-04-26 10:53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李敏  审核:闵娜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所以说,劳动是学生成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有益增强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人格。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但其他形式的劳动绝对不能忽视。教师要把劳动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教学目标,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家庭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广泛开展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公益劳动,开启思维智慧,滋养心灵,健全心理。

一、定时融入家务劳动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一部分小学生不会自己穿衣,不会端饭洗碗,更不会洗衣洗澡。针对孩子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要什么给什么的溺爱导致任性、自私、懒惰、没有爱心的个性,教师要制定家务劳动时间课程,把家务劳动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小学生必做的家务劳动作出规定,促使学生帮助父母拖拖地、洗洗碗、洗洗衣服,给长辈或客人端茶水、换鞋子等等,在劳动来中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减轻疲劳度,从而使学生精力更充沛。同时,父母同孩子一起参加家务劳动,边劳动谈心聊天,相互沟通,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给孩子在学习、生活、精神上添加新的动力。同时家务劳动使学生学会了自强自立、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

二、定量完成学校劳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劳动的主场所之一,教师要以正确方式指导课间劳动。如在劳动前可以让学生开展一次讨论发言,在时间上怎样合理安排?以什么样的流程进行劳动?劳动中难度最大的环节是什么?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是什么?如果劳动的过程比较复杂,可以让学生列一个统筹安排流程表,把时间安排,劳动过程按顺序列出来,争取每次劳动前都让学生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杂而不乱。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学会做事从“小”处着手、考虑细节、节省时间和体力。使学生逐渐养成操作规范、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通过劳动,放松身体,释放压力,缓解心理紧张的情绪。在劳动中增加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消除懒散和轻微忧郁等负面症状。

三、定规投身公益劳动

所谓公益劳动,指的是不是为了谋取和扩展自己的私人特殊利益的劳动。在多元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增加人的自信心。公益劳动,服务他人,奉献自己,体现的是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品质和风格。教师要把公益劳动当作劳动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范畴,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当作一种道德义务,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要多鼓励学生去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多参加社会活动,形成团结友爱的互助关系。使小学生从小就有大局观,有爱国观,有上进观。在小事上,要教育学生站在自己和他人的双重立场上看问题,在大事上,要教育学生站在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上看问题,懂得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总之,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心理健康是劳动素质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之间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夷陵区小溪塔街办第二完全小学易正芬)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