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音乐作品的艺术个性——“我心永恒”赏析

2021-01-13 10:5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李敏  审核:刘小凡

“我心永恒”又名“我心依旧”,是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由好莱坞主流电影著名作曲家詹姆斯·霍纳一手制作,并由流行天后席琳·迪翁真情演绎。这是一首具有独特审美意义,打动无数人心灵的曲子。它跨地域,穿越时空,那美妙的音韵漂移二十余年,还能常听常新,那悠扬婉转、凄美动人的旋律、久听不倦。

“怨命运捉弄,谴绻时太匆匆,无论是否能重逢,我的心永远活在爱中。”贵族小姐露丝与穷画家杰克,在巨轮上一见钟情,两颗心已相通。船头,俩人在星光下,纤腰在抱,露丝迎风张开双臂,沉浸在无限美好和爱的海洋里,刹那化成永恒情浓。作曲家的独特设计,赋予了这首曲子别具一格和神秘莫测的风格和情调。认真说,这是一首极其简单的曲子,但它的确又是一首极其复杂的曲子,它那悠扬凄美的音韵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却又不易上口呤唱,音符在人们心中荡漾,却又不易随歌而舞。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音乐现象,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全曲十六句歌词,前后两部分各八句。前半部分“一见钟情两颗心己相通”,曲调平静舒徐,荡漾着柔情蜜意,静中有动,驰中有疾,从容优雅。这一段八句词,作曲家仅用了相同的一个音乐句,而且,基本只用了两个音,除了尾音有别,旋律反复呤唱了四遍,人们会厌倦吗!

作曲家别出心裁,摒弃通常的跌宕、顿挫手法,大胆弱化节奏,淡化强弱关系,制造出旋律的陌生感。同时,巧妙地运用两个音“1”和“7”,以两个半音为骨干组成一个乐句,冲击人们固有的审美定势,让你领略一种陌生的新鲜感。

在节奏上,这一段很像中国戏曲的“散板”,有意模糊和打破固有的节奏概念,常用延长“拖拍”,弱起的手法,改变強弱关系,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手法,使其用最简单的音符演绎为最复杂的艺术效果。没有鲜明的顿挫感,实际上,它的顿挫就在曲子的深处,由此,情感更深入骨髓。

后半段,同样尽可能由两组半音:“1”“7”和“3”“4”,作为骨干音,游走其间。

“无论是否能重逢……只盼来生与共”。随着情感的推进,这一段一开始,与悠长徐徐的调子不同。

刹那间,一个飘高“八度”,形成情绪和氛围的对比,流利而有顿挫感,大跌大宕,乐曲从平缓到激昂,宣泄爱情的火焰在燃烧,对自由的向往,理想的追求,激荡心扉,迎风飞翔。这里的音乐句也是简单的,却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为了大肆渲染这对情人的情感波涛,作曲家最后将乐曲由“F ”调转为“A”调,向上移高三度,一声飞起,似无数俱来并发,给人焕然一新之感,爱的波涛一泻千里,澎湃磅礴,荡气回肠。

简约,节制,用最简单的音符,演绎深刻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作曲家的大气度和哲学眼光的绝妙手法。以一当十,以少总多。舍巧取拙,化平凡于绚烂。平易性和深刻性的统一,平易不淡而无味,无疑是符合人们审美心里的。利用半音与半音之间的关系,摆脱形式的桎梏,颠覆常规,制造出不落俗套的风格和感觉,让我们体悟到作曲家独特的手法之美。不炫耀技巧,不花哨,不华丽,不雕琢,将音符富于情感、思考和生命。把情境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朴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永久的魅力。

变化的规律,一切艺术的原则。艺术欣赏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无论是认识过程,还是认识对象,都有一种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类型化,模式化,似曾相识的符号和形象,作为听者的认识对象,失去吸引力。

强调作品的艺术个性,对欣赏活动的共性,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否则,欣赏者不买账。

“我心永恒”正是遵循了艺术作品的个性特征,让无数人倾倒,也才获得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席琳迪翁曾说:每次演唱这首歌时,我的心在颤抖,在流泪。

贵族小姐摒弃上流社会,和心爱的人在一起。面对生死,杰克用生命阻当露丝随他而去。“泰坦尼克号”上那象征我心永恒,唯爱不变的“海洋之心”,早已没入海洋,失去踪影,世人抱撼。

至今,生死之恋的音韵,依然和永久地感动、温暖着我们。(李世瑜)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