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端午很有“文艺范”——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现场直击屈原故里端午祭

2020-06-23 08:15 来源:三峡商报  编辑:李敏  审核:刘小凡

6月22日上午,202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暨屈原故里端午祭在秭归举行。三峡商报全媒记者何宝喜 摄

开幕式后,由身着古装的演员们分别扮演屈原,以及手拿粽子的妇人在屈原祠风景区进行了一场独具地方特色的“龙舟”巡游。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拜一次屈原、包一个粽子、吟一首诗词、戴一个香囊……昨日,记者在秭归屈原故里看到,十多个民俗体验馆让端午变得很有“文艺范”。

讲好屈原故事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22日,在屈原祠山门前参加完开幕式和端午祭后,来自从荆州来秭归工作的洪凯聆听着屈原的故事。

站在《离骚》碑文前,讲述人从屈原的降生说起,历数屈原在文化、政治、外交、教育上的伟大成就。

“作为端午文化、屈原文化的地标性景区,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屈原的故事、端午的故事讲好。”平湖旅游公司董事长马尚朝说,景区目前已培育出10多个优秀的讲述人,每年举行培训,其中一项重要课程就是学习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生平、熟记屈原的轶事。

体验屈乡民俗之乐

在青滩仁村古民居建筑群,有一方小小的四合院,被专门开辟成“端午习俗馆”,每年端午期间,汪育新就在这里教人包粽子。

66岁的汪育新是县级非遗传承人,她包粽子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味道好,是屈原故里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之一,几乎每名游客都会前来尝试。

今年受疫情影响,传统的龙舟赛被取消,龙舟巡游一样壮怀激烈、振奋人心。在端午诗会馆,10多个“泥腿子”诗人在用屈原故里的乡音吟唱诗作,古老的发音带着神秘、辽远的历史沧桑和情意绵绵的思念。可参与,可体验,让民俗变成了鲜活的生活场景。

让非遗见人见生活

一个小小的香囊,以三闾刺绣的针法简单勾勒出兰草的图案,装进精选的端午艾,商品一经推出,立时受到追捧。在“峡江木雕”代表性传承人刘志华的工作室,以庚子鼠年、屈原、端午为元素的木雕作品和伴手礼也随处可见。

目前,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共有12个非遗项目,12名非遗传承人,还有16名在秭归颇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旅游销售年均收入达1500万元。

作为屈原文化的发祥地,屈原故里以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推进非遗文化传承的首选,更找到了非遗+节庆、非遗+展演、非遗+体验、非遗+文创等多种文旅融合打开方式。(三峡商报全媒记者潘惠敏 通讯员向红梅)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