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大有可为

2021-05-06 16:20 来源:荆楚网  编辑:覃江云  审核:龙怡洲

近日,枝江第二届三峡“泥仓子”农耕文化旅游节开幕,游客现场参与体验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仓子”,即在栽秧的地里如同打雪仗,将象征吉祥的泥巴掷向伙伴,直到彼此成为“泥人”,以表达劳作的愉悦和对丰收的祈望。近年来,“非遗+乡村旅游”的模式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寻找了独特的突破口,得到了各地文旅行业的认可。事实上,将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确实相得益彰。

非遗所富含的深厚文化资源与内涵,是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民间,传承千百年,许多非遗项目都诞生于农耕时代,比如农历二十四节气、草编工艺、山歌、棉纺织技艺、粽子制作技艺……它们既丰富,又亲切,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和民间社会历史的印记。这种满含烟火气息的人文因子正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制胜法宝。正如“泥仓子”非遗旅游体验项目所体现的,把非遗融于田间地头,具化为旅游体验项目,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增加了景区亮点,更是为当地乡村旅游深入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生机。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又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更加广阔开放的平台。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传承不应受制于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一些特定的空间。来源于民间的文化只有回归到民间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古朴田园式的乡村旅游不仅为非遗展示宣传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其丰富多样的形式诸如非遗体验项目、文创产品、主题研学等等,更是为非遗活态传承寻找到了新的一方沃土。譬如,罗田燕儿谷将刺绣、酿酒、篾匠等非遗技艺搬到景区成为景点,将非遗技艺制作的工艺品线上线下进行销售,还成立了湖北首家乡村工匠学校,招收学徒。将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不仅扩大了非遗文化宣传的覆盖面,还培养了学徒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而非遗旅游商品的推广更是加速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一举多得让非遗活态化传承成效显著。

诚然,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至关重要。乡村文化旅游的青睐者们往往希望在田园村野间感受和体验到传统文化,为乡愁记忆的归属寻找到一席之地。“泥仓子”和燕儿谷成功的共通之处,是给游客创造了能够切身体验非遗文化的场景或场所,重在调动游客的感官、行为、思维和情感等,让游客与创造的场景或情境融为一体,以此唤醒人们心中对传统、民间、乡土文化的记忆和认同。泥仓子还原栽秧的场景,让游客置身于秧苗地里互相掷泥,亲身体会劳作的仪式感和乐趣。燕儿谷要推介刺绣、篾匠技艺,就由非遗传承人教学,游客亲自动手学习制作,体会技艺的精湛。零距离的感受体会,才能让游客对非遗文化从认识到熟悉再到认同,进而提高旅游体验的满意度和对景点的好感度,非遗传承和旅游推介也就同时兼顾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既是做文旅融合的文章,切不可抛掉文化的根本属性。在把非遗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非遗保护传承规律,不贬损不歪曲使用。不能只重视非遗开发利用而忽视保护传承。要摒弃如滥用非遗项目、以非遗传承人的名义牟利等急功近利的思维和商业化炒作的行为。只有尽可能在保留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旅游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才能确保乡村旅游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吸引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范影孟(湖北宜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