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丰收绘盛景 接续奋斗聚伟力

2023-09-22 16:13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审核:熊鹏

喜看稻菽千重浪,丰收节里话丰收。9月23日秋分,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将在安徽芜湖举办,群众庆祝丰收联欢活动、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大赛、农民“村晚”暨乡村青年音乐会、乡村美食品鉴活动、全国农业科技装备成果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轮番上演,精彩纷呈,营造出城乡共庆共祝共享丰收的浓厚氛围,广大劳动者借此活动展示硕果,分享喜悦,畅享幸福,一幅幅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祖国大地徐徐展开。

历史因流长而厚重,文化因传承而多彩。丰收节,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节日,说她年轻,是因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至今才走过六个春秋。2018年,每年农历秋分正式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丰收节的活动组织、节庆内涵和化风成俗等有关事项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而提起她的古老,故事则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我国自古便有祭祀土地和稻谷之神的传统,祭祀的日子叫社日,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土地神,即所谓的“春祈秋报”。《荆楚岁时记》记载:“秋分以牲祠社……盛于仲春之月,”而这个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秋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丰收节。进庙酬神、击鼓放歌、自制社食、饮福受胙,丰富多彩的习俗“花式”庆祝丰收。跨越千百年的时光,我们发现从古至今,人们用着近乎一致的方式礼赞丰收,祈求顺遂,而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正式设立无疑是将散落在时光深处的中华优秀传统重新拾遗起来,使之重绽光彩,焕发新生,不仅成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劳动精神的重要契机,也是展现农业硕果和农民精神面貌的一扇窗口,更是表达对伟大祖国真诚祝福和对党的深厚情感的全新载体。

农村兴则国兴,农民富则国富。这个金秋,从东北粮仓到岭南大地,从天府之国到鱼米之乡,处处涌动着鲜艳的红、耀眼的黄和饱满的绿。在贵州遵义,作为世界辣椒之都,今年辣椒产量将达280万吨,综合产值达114亿元,并在科研、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经营,成功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真正“辣”出幸福味;在湖北秭归,40万亩橘园里挂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小灯笼”,今年橙子产量预计达100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涌现出一批“亿元村”和国家级农文旅融合基地;在辽宁盘锦,160多万亩水稻稻穗饱满,结实率再创历史新高,水稻最高亩产甚至超1600斤,而在金黄的稻浪下,肥美的螃蟹、龙虾和泥鳅等水产也进入了最佳捕捞期,“一地多收”的立体农业模式正在这里扎根落地,有效探索出将盐碱地转变成富庶地的发展路径。秋收时节,全国各地五谷丰登,物产丰盈,百姓富足,切实夯实出一个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的中国。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今日的硕果离不开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统筹谋划,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土地方面,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从而真正守牢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技术方面,我国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致力于培养农业科技杰出人才,正是像袁隆平这样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一路披荆斩棘,长期致力于良种选育、繁殖和应用,才使得我国种源自主可控,如今,海南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已成熟运营,为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贡献着种业智慧。而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无疑是给农业插上腾飞翅膀,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出,科技创新真正打通了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

载欣载奔,共庆丰年,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阵地作用,以节为媒,发扬优秀传统,致敬辛勤农民,赓续奋斗精神,强化科技创新,必能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磅礴伟力。

作者:秭归县茅坪镇 王佳峰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