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追思里走好文化自信之路

2023-04-05 10:40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审核:金睿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无论是集体组织的缅怀先烈,还是个人、家庭开展的插青、祭祖,都让“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显得格外厚重。孝老爱亲,敬天法祖,慎终追远,铭记历史。从2500年前的周代开始,历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清明节”不仅承载着“百善孝为先”的情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更在华夏儿女传承传统文化坚定的步伐里,奏响了文化自信最强音,让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我国历来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明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已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清明这一天,人们不仅要扫墓祭祀祖先,而且也要出门郊游踏青,其中比较传统的民俗有放风筝、植树、荡秋千等。为了方便人们扫墓祭祖,追思先人,弘扬孝道,国务院自2008年开始将清明节和端午、中秋一道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从北京八宝山的鲜花簇拥,到湖南株洲炎帝陵的香烛缭绕;从游子不远千里返乡祭祖,到海外华人历尽艰辛归国寻根,没有什么祭礼比这更盛大,没有什么缅怀比这更虔诚。清明的泪眸,清明的思忆,清明的心灵,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孝亲精神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对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诠释。

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国家创造力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取得了“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不断坚定全党全国人民信仰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主流舆论氛围清朗清新、昂扬向上”“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推出精品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丰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发展强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绘就‘诗’和‘远方’美好生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九大方面成就。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我们的身边,无论是荧幕上还是现实中,诸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生活,走进日常,舞动着“自信”的旋律,奏响了“传承”的乐章,给我们带来精神愉悦,也滋养着新一代茁壮成长。譬如,春晚节目《只此青绿》让一幅画变成一支舞,通过优雅唯美、直观可感的方式打开古画,以艺术加工、文创开发等手段赋予生命,让它们穿越时空,走进当代人的视野,重现艺术价值,震撼现代人的心灵。还有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风靡全球,不仅是因为大熊猫本身的珍贵和可爱,更因为冬奥会吉祥物本身就是当下中国叙事的一部分。以科技感、未来感、亲切感“三感”塑造出“冰墩墩”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化符号,再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有饱含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从参与锦心绣口的诗词大会,到登上衣袂翩翩的汉服盛典……“国风热”“国潮热”诉说着青年一代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满满。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高擎文化自信的火炬,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融入生活日常,必将激发我们积淀出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形成独特的精神标识,成为最耀眼的“恒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奔涌向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擘画了明确的发展蓝图,指明了奋斗方向。同时也意味着较之以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在清明追思里根植国人信仰,在缅怀中培育爱国情感,在感恩的心灵深处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让文化自信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让精神之花绽放着生生不息的光芒。

作者:兴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胡平先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