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盎然春意浓

2021-05-06 15:19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覃江云  审核:金睿

4月16日,第二届三峡“泥仓子”农耕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泥仓子”是一种田祭遗风,作为荆楚水稻文化的活化石,已传承近千年。“泥仓子”起源于古时候“东家”请人栽秧快要完工时,人们将泥巴抹在“东家”身上,以此向“东家”祝贺所裁的秧苗生长一帆风顺。后来逐渐演变成农民们以相互间掷泥巴这种最原始的方式,表达对土地的祭拜与祈祷。

但现在知道“泥仓子”为何物的人寥寥无几。

62岁的“泥仓子”非遗传承人周永喜曾无奈言道,“年轻人基本都不种田了,种田也都是机械现代化了,所以传承没有太好的条件,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学这个了。”这句话道出了许多非遗传承人的心声,满含着担忧与惋惜。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模式日新月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正经历着严酷的寒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随着文化传统的逐渐流失甚至消亡,我们似乎正迷失着“回家的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凝聚了民族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瑰宝。响应这一总体目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断升温,无论是戏曲民乐进课堂,亦或是网红故宫文创商品,还有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身着汉服的青年人,“非遗”这个大IP正不断爆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受众面最广的旅游业,正被非遗赋予了新的动能。火热的古镇系旅游打卡地,乌镇、丽江、平遥、凤凰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与不同地域的民俗,非遗那古老的灵魂被注入了新的生命,游客在身临其境中被非遗所浸透;新兴的少数民族系旅游城市,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银饰技艺、藏区热贡唐卡艺术等等,非遗成为脱贫攻坚的新抓手,以文化之力带动着一方水土。非遗IP+旅游业的双赢正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

宜昌市作为著名旅游城市之一,也于“泥仓子”农耕文化节当天推出了最新的“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十条线路、十个主题,涵盖了众多领域,如:纪念昭君、屈原等历史名人的人文领域,展现土家族风貌的民俗领域,传播民间夷陵版画技法的艺术领域等等,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宜昌正张开双臂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期待着大家来感受古夷陵的魅力。

我们感受非遗之绝美、汲取非遗之养分、传承非遗之精魂,坚定着文化自信。寒冬已去,非遗正盎然绽放,尽显蓬勃春意。

作者:伍家岗区李家湖小学 王晶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