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华:匠心集智打造行业领先“智慧工厂” | 新时代“中国好人”故事

2022-11-01 16:18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熊鹏  审核:闵娜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主任杨文华,从业34年来,以钻研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由一名学徒工成长为仪表装配和智能生产行业的技术专家,建成了湖北省首个5G智能化工厂。

杨文华在技能工作室为学徒们讲解相关知识。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钻研仪表技术

1988年,从桂林航空学校微机专业毕业后,杨文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企业,在仪表车间当起了最苦最累的学徒工。那时的仪表安装没有教科书,现场操作全凭经验积累,杨文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仪表系统钻个透。

1993年,公司花了1万8千元买了第一台计算机,交给杨文华使用。他半个多月没回宿舍,就在仪表车间没日没夜地看书、试验。1994年,氮肥厂新上5号造气炉,面对人工调节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杨文华勤钻研、勤思索,将气动调节阀成功投用,将以前人工控制的6个操作步骤改成计算机控制,操作精度一下子从1秒提升到了0.1秒,这也是公司第一次在生产线上使用计算机。

1995年,杨文华被安排对一台淘汰的调节阀气缸进行自动化改造,继续用于生产。当时正值炎夏,现场温度高达50多度,参加的人员个个身上长满了痱子,但没有一个人放弃。由于安装尺寸不配套,加上气缸力距过小,他带领团队经过近1个月的多次改造,终于达到理想效果。这是杨文华与化工仪表自动化结缘的开始,自那以后,只要听说别人厂里有什么先进仪表设备,他都要去瞧一瞧,回来后就自己闷着研究开发,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身上脱几层皮也要做好。

2012年6月,原本还是骄阳似火的天气,突然下起了暴雨,所有人都在找地方躲雨,而杨文华却找来一把伞,深一脚浅一脚地挨个工段检查仪表设备防雨情况。走到己内酰胺项目现场,看到一个调节阀的阀门没有盖严实,他立刻把伞丢在一边,找东西遮盖阀门。阀门遮盖好了,他也成了落汤鸡。

就这样,杨文华以“偏毫厘不敢安”的标准,为上千台仪表设备守牢安全防线,一步一个脚印,从门外汉成长为技术带头人。

杨文华在锦纶公司热电车间开展调试。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匠心执着,创新探索先进控制系统

2015年,杨文华担负起发展创新、智能制造的重任。2016年起,他率先在己内酰胺装置采用先进过程控制系统,成为全国首创。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将装置所有回路连接在一起,实现整个流程逻辑关系相互关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时,调节精度非常精准,速度也非常快,从而降低了人为操作导致的失误。该系统投用当月,己内酰胺的优等品率从95%提升到99%,自控投用率从90.5%提升到99%以上。

初试成功,杨文华带领团队马不停蹄,迅速在5个生产厂广泛应用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目前,已完成10套装置优化改造,1260个回路综合平均投用率达到96.0%以上,每年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精简职数50多个。乙二醇6套先进过程控制系统也正在实施之中。

2019年初,为了尝试黑屏操作,杨文华调研了国内外厂家,除燕山石化有过尝试,没有其他厂家上过类似系统。他说:“我们有一流的硬件、一流的控制系统,为什么不能自己开发呢?”说完,他便带着几件换洗衣服,兜里装着降压药,整整4个月,着魔似地设计方案。一遍、两遍、三遍,光图纸就废弃了2大箩筐。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5月22日,双氧水装置“黑屏操作”系统上线,各被控变量标准差平均降幅达51.5%,操作频次由每天1000以上下降到趋于零操作,成为行业第一个“无人驾驶”生产装置。

智能制造,刻苦攻关实现万物互联

走进乙二醇5G中控室,三个高清大屏上,装置运行状态数据点闪,360度高清摄像头传来现场实时画面,120台分散式控制电脑按装置依次分区,操控师们各司其职。这就是杨文华和他的团队历时3年打造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了湖北省首个5G智能化工厂。

在项目5G智能中控建设期间,他晚上学理论,白天做实验。3年建设期内,每天加班到凌晨,日工作时长超13小时。外出考察,他白天考察夜间赶路,下车交流上车开会,7座的面包车成了流动会议室、行军床。有一次到内蒙古考察,一天内驱车行驶700公里考察3家企业。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他重点结合以前项目建设工作教训和先进企业的宝贵经验,提出6项仪表项目建设建议。他针对仪表防水难题,结合众家所长,研发出了一款兼具防爆、防护、防水、防腐“四防”功能的仪表穿线管,并成功申报国家专利,使用效果显著。

杨文华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徒弟传授技能。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30余载初心不改,杨文华凭着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执着匠心,诠释着一名工匠大师的责任和使命,他还将在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道路上越走越远……

2022年第二季度

杨文华入选“中国好人榜”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