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脱贫攻坚路上的民政力量

2021-03-24 09:37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朱云  审核:刘小凡

长阳火烧坪乡黍子岭村晾晒中药材黄蜀葵。 (王双跃 摄)

宜昌市民政部门组织“三留守”人员一起过春节。

李万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宜昌市民政干部受低保户所托,帮忙在银行代取低保金及养老金,将现金送到老人手中。

2021年2月,宜昌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李万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是全省民政系统受表彰的两名先进个人之一。兴山县民政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系全省民政系统唯一。

宜昌市民政局承担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一批的职责和任务。2015年以来,率先在全国民政系统开展“三救助一兜底”三年行动,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率先在全省引导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五年累计发放农村社会救助资金31.84亿元,临时救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2.89万人次,承担医疗救助职责期间,医疗救助80.89万人次,扎实筑牢了脱贫攻坚民生兜底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两不愁”问题。

连续四年,我省对市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宜昌市兜底保障指标均为满分。2017至2020年,宜昌市民政局连续四年获“宜昌市驻村帮扶优秀市直派出单位”,宜昌市民政局驻三台坡村扶贫工作队连续两年获“优秀市直驻村工作队”。五年来,先后有三名工作队员被评为宜昌市“全市优秀驻村干部”。

10.8万农村困难群众实现“两不愁”目标

远安县旧县镇石桥坪村三组村民周文均身患脊椎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父母年老体弱,没有稳定收入。2019年,周文均提出低保申请,一家3人被纳入农村低保。远安县民政局连续12个月给周文均一家拨付最低生活保障金,还根据物价上涨情况拨付物价补贴,最大程度保证他们困难时期的基本生活。低保金起初是“救命稻草”,后来就像是“强心丸”,周文均借助“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发展生猪养殖,收入可以养活一家人。新一轮低保复核普查时,周文均主动申请退出低保。

宜昌在全国民政系统率先开展“三救助一兜底”三年行动,实现社会救助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三年筹资28.92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72万人次,受到民政部、省民政厅和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的相关意见办法,该市制定印发《宜昌民政领域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民生和兜底保障助力脱贫攻坚十项措施》等15个文件,为守好最后一道防线提供清晰的作战遵循。

宜昌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拉高预期,健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每年量化调整全市社会救助标准。2016年9月,宜昌市农村低保标准提前五年超过2020年国家脱贫标准。目前,农村低保标准为5760元-6480元/年,保障标准仅次于武汉,位列全省第二。

宜昌结合实际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适度扩大低保覆盖面政策条款,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残人员、罕见病患者等纳入“单人户”施保范围;制定出台《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实施方案》《宜昌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和《宜昌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工作,市县两级建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本地区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同时,宜昌市民政局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以防“漏保”为重点,定期与扶贫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对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致贫户以及整户无劳动能力等未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的四类重点对象14346人开展摸底排查,将因疫、因灾、因禁渔致贫返贫对象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做到应兜尽兜。对不符合条件的11892人纳入系统监测模块,进行常态化的数据监测,确保出现困难时应救尽救。将临时救助审核权限下放到乡镇(街办)、社区,开展先行救助、及时救助。

截至目前,宜昌市9.3万农村低保对象和1.4万农村特困对象在政策兜底保障下实现“两不愁”目标;3.4万名困难残疾人和4.9万名重度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

持续关爱农村“三留守”对象9540人

2月26日,元宵节,当阳市两河镇胡场村6组,村民小组长刘运文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送到邻居雷传全家。76岁的雷传全孤身一人,与刘运文一家人做了5年邻居,两家人渐渐处成了“一家人”。趁雷传全吃汤圆,刘运文捡起扫帚,出门打扫晒场。看着刘运文忙碌的身影,雷传全抢着说:“他对我很好。去年初受疫情影响,我不能出门,家里煤气用光了,他给我送来电饭煲、电磁炉,还送了米、油、口罩。”雷传全家的外墙上贴着“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的标语,刘运文指着标语说:“我把大爹当自家长辈一样,每天都跟他拉家常,进门主动找事干。这句话形容我俩正合适。”

胡场村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是宜昌市农村三留守等特殊人群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缩影。宜昌市登记农村“三留守”对象9540人(留守儿童4437人,留守妇女980人,留守老人4123人),70%分散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要持续把关爱送到家并不容易。宜昌市民政局探索实施“4+X”的工作机制,“4”即一个信息数据库、一个监护人或关爱联系人、一项制度、一套流程,“X”即各地开展特色关爱项目。

宜昌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县乡村三级台账,精准掌握他们的困难、需求。每位农村留守老人确定1名关爱联系人,已覆盖全市农村留守老人;落实“三帮四查”留守老人定期巡访制度,累计开展探视服务15万人次;创新开展互助养老、结对帮扶和“抱团”养老等模式,在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地,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生产帮扶、精神慰藉、娱乐活动等关爱服务。

宜昌市民政局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建立县、乡两级联席会议制度,1642名村(居)儿童主任为全市留守儿童成长保驾护航;实施165个“希望家园”公益项目,辐射4000多名留守儿童,让孩子们能够在放学后一起游戏、锻炼、学习;投入购买服务资金475.33万元,开展心理疏导及各类关爱活动。

慈善救助惠及贫困群众25万人次

2020年9月,宜昌再次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从市委书记、市长到乡村(社区)最基层的党政负责人,级级领导带头,层层率先垂范,当天捐赠资金8400元。这是该市在全国、全省首创的扶贫项目,已连续开展4届,募集资金6900余万元。该市16400多个单位参与,46.5万名党政干部和市民注册成为活动志愿者,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2016年至2020年底,宜昌市慈善总会通过公开募集和常态募集,筹集善款善物4.19亿元,捐助项目1200多个,受益贫困群众达25万人次。

为让这些善款善物用到精准脱贫刀刃上、贫困群众心坎上,宜昌市民政局畅通慈善帮扶渠道,构建便民惠民平台,以兴山县为试点,实施“慈善扶贫超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慈善扶贫超市联动体系,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叠加效应。99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到“扶贫爱心卡”,凭此卡每户每年度可选购总金额100元的10件物品。截至目前,共发布帮扶需求10386条,注册爱心会员2064人,筹集资金300万余元,募集衣物及日常用品5万余件,惠及贫困户25885人。目前,宜昌市16家慈善超市共募集款物1.6亿元,实现社会爱心和贫困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激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宜昌市民政局出台《关于发挥社会组织优势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宜昌市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方案》,促成民政部“2019年第一期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暨助力脱贫攻坚交流班”及省民政厅“社会组织走进五峰”活动在五峰举行,打造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宜昌模式”,共有174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参与扶贫项目649个,实施项目资金总额2.8亿元、参与消费扶贫2945万元,受益贫困人口达54.25万人。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