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银企合力破解融资难 ——“农”头产品如何打造龙头(二)

2020-10-14 07:54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廖全  审核:刘小凡

10月11日,游客在秭归县屈原镇长江村石榴种植园里采摘石榴。 近年来,秭归县一改过去单一脐橙种植模式,先后引导当地村民发展石榴、苹果柿、脆李等适宜当地种植的小水果10多个品种,种植总面积达3万多亩,产值近6000万元,形成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上市的发展格局。(视界网 郑家裕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冬林 汪训前 艾红霞

阅读提要

为应对疫情影响,今年我省出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纾困十条”;虽然解了近渴,但是仍然难以满足农企对资金的长远之需。目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顽疾刻不容缓。先进省份在涉农政策担保、农业保险、“三块地”的抵押权破冰上都值得学习,我省的小龙虾产业金融创新,枝江农合联金融创新也值得推广。

推进农业产业化,资本起着关键作用。但是,“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制约我省农业企业发展的痛点。破解这一顽疾,点状的单兵突进已难见成效,必须加强顶层谋划,政银企握指成拳,整体推进,才能撬动这块“拦路石”。

金融“纾困”虽解近渴,却难满足农企长远之需

丹桂飘香时节,公安县美灵宝现代农业公司格外繁忙。

一箱箱金银花陈皮白茶,作为深受欢迎的航空饮料,正发车运往东方航空公司。

没有订单愁销路,有了订单愁资金。公司负责人童超几个月来头发掉了不少。“多亏几家银行帮我们解难,今年预计销售过亿元。”

“银企双赢是我们的目标。”银行信贷人员也为公司高兴。为支持美灵宝复工复产,汉口银行特事特办续贷2000万元,省农发行增加授信1000万元。

这是我省金融部门为企业纾困的一例。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不少中小微企业资金枯竭。而抗风险能力弱、规模小的涉农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农业经营主体“纾困十条”,从金融、财税、保险等十个方面展开帮扶。湖北银保监局、武汉人行、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省农商行、湖北银行等单位闻令而动,减税降费,强化担保,不断贷,不抽贷,建立农业企业“金融方舱”33个,全力支持湖北农业企业复工复产。

截至目前,累计为2.94万家农业经营主体落实贷款267.36亿元,农企复工复产率达95%以上,生产经营全面回温。

非常时期金融“纾困”之举虽解了近渴,却难以满足农企对资金的长远之需。

金秋时节,秭归“九月红”脐橙上市在即。脐橙丰收,加工原料无虞。秭归屈姑食品公司副总经理胡兆兴四处与种植大户洽谈柑橘收购事宜。高兴之余,他心头阴影却挥之不去,“收购资金,公司还有5000万元的缺口。”

随州品源农业公司董事长罗源也有幸福的烦恼:公司香菇酱远销欧美,疫情之下出口不降反增。公司“想贷一个亿,只筹到5000万”。去年公司投资两亿元扩大了产能,订单增长迅速,但流动资金紧张,束缚企业手脚。

“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我省农业企业面临的最突出、最普遍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涂胜华称,全省74.9%的龙头企业流动资金有困难。长江大学一项田野调查显示,我省家庭农场贷款融资的满足率为28.13%。武汉市统计显示,该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银行融资满足率不足四成,其中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均在15%以下。

除了贷款难,贷款贵也压得农业经营主体喘不过气来,基准利率上浮,加上评估费、审计费、担保费等,企业实际的贷款综合成本最高可达8到10个点。

一些省份胆子更大步伐更快,值得借鉴

有订单,有市场,为何银行不放贷?

8月,在我省一次龙头企业座谈会上,数十家企业负责人与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面对龙头企业的质疑,不少金融机构负责人讳莫如深。

“‘屈菇’‘品源’遭遇的融资之困,是不少农企的常态,也不单是湖北独有。”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说,银行有自己的难处:企业没抵押、没担保,审核难过关;加之农业的弱质性,高风险与低利润,不少金融机构视之为“鸡肋”。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我省一家金融机构在某县吸储60亿元,却对当地零放贷。

为探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及金融部门一直在多向发力:针对农企缺乏担保难题,我省成立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截至今年6月底,为全省8479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总额77.26亿元。为了帮助农户与农企分散经营风险,我省已开设水稻、能繁母猪、奶牛、小龙虾、棉花等农业险种。针对农企缺乏抵押这一瓶颈,一些金融机构不断推出新的信贷产品,湖北农行开发出“链捷贷”,通过交易数据为9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截至5月中旬,已投放贷款3.54亿元。

“不过,相比我省在点上的突破,浙江、江苏、安徽、山西等省份迈出的步伐更快,胆子更大,值得借鉴。”邹进泰说。

——在农业保险上,浙江省不断推进模式创新和品种创新,既成为全省农民增收的“稳压器”,更成为农业企业融资的“助推器”。农业保险已经覆盖到全省,大户参保率突破80.27%,险种增加到目前的50多个。而湖北目前险种仅有10个左右,参保面与保费收入也远低于浙江。

——在一级资本市场上,2018年,山西在股权交易中心开设“农业板”,全省近百家农业企业率先登陆,覆盖40多个市县,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

——针对农业企业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等级低等问题,2019年,江苏省推出200亿元总规模的“鑫农贷”,允许农业企业以生产设备、知识产权、土地林地使用权等作为抵质押物,贷款期限最长两年,单户最大贷款额度为2000万元。

——在合作金融创新方面,从2012年到2015年初,安徽仅用两年多时间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覆盖全省,成功为安徽“三农”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到2017年3月末,安徽省涉农贷款余额达10142亿元,同比增长15.7%,涉农信贷产品达500多种。

——在涉农政策担保方面,据省农业担保公司业务总监汪朝辉介绍,我省农担公司注册资本金只有16亿元,在全国省级公司排名17位,在中部排名倒数第二,而河南注册本金55亿元,山东50亿元,我省担保能力远远落后于先进省份。

加强顶层谋划整体施治,让政银企形成合力

“应该说,破解融资难题已经开始啃最硬的骨头了,仅仅是点上的突破已经难见大的成效。必须政银企一起形成合力,整体施治,顶层谋划。”邹进泰称。

小龙虾产业可谓我省政企银农携手,破解融资难,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经典范例:

——连续多年,省市投入巨资,加大虾稻田基础设施建设,设立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对虾稻共作进行奖补;

——人保财险与太平洋财险公司推出小龙虾养殖保险服务,农户每亩只需出几十元钱,即可最高赔付1500元,给虾企虾农贷款找到“金靠山”;

——省农信社、省农行、湖北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虾农贷”“虾稻贷”等10多种小额贷款。

政府资金带动民间资本快速聚集,为“一只虾”注入源头活水。2019年,我省小龙虾产业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70万人,带动全省数十万虾农年增收过百亿元,许多银行也因为龙虾贷获利颇丰。

另一个成功的范例是枝江“农合联”金融创新模式。

2015年,枝江市成立农民合作社联合会,省市财政共同出资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基金在合作银行设立专户,放大授信额度,量身定做涉农信贷产品。五年来,通过政府担保基金+农民联合会+银行的方式,已经累计发放涉农担保贷款5.84亿元,当地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有效需求满足率达85%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枝江市种养殖与电商发展。仅农业电商,该市就成立1200多家企业,网店8200多家,从业人员24000多人。

创新的模式引来现代数字金融公司的关注,3月31日,枝江市政府与蚂蚁金服签约协议,蚂蚁金服将为该市提供一亿元的普惠金融服务。“3分钟申请,1秒钟放款,零人工干预”,就能获得30万元以内的贷款。

“小龙虾与枝江农合联贷的成功案例表明,注资农企并非金融机构单向的施舍,完全可以实现四赢。”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称,农产品加工业是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积能成势,2019年产值突破1.23亿元,一级资本市场与二级资本市场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金融创新远不是金融机构一家的事,需要多方合力。”省社科院农经所副研究员肖艳丽称,一方面,农业是基础产业,农产品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回报周期长,支农投入与农业保险都有公益性,政府投入不应缺位;另一方面,除了负有社会责任,资本总是趋利避害的,要理解银行惜贷的合理性。农业龙头企业应该提升品质,完善链条,建强品牌,提高附加值,增强盈利能力,以吸引资本的目光。

8月,在农业龙头企业座谈会上,省农业龙头企业协会会长、湖北神丹健康食品公司董事长刘华桥表示,目前,我省农业龙头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环境约束压力与转型升级压力前所未有。他建议,银行应将农企流转的土地、林地、农民住房、农企生产设施、生物资产等列入抵押范围,增加授信。

“加强土地配套制度供给、政银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等顶层制度设计,释放改革红利。”邹进泰称,尤其要以土地改革为抓手,消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推进“三块地”(农村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的确权颁证、评估、流转等配套机制,彻底解决担保、抵押难题。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