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宜昌

2024-01-25 22:02 来源:宜昌发布  编辑:韩露  审核:熊鹏

近日

《人民日报》《参考消息》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等主流媒体聚焦宜昌

人民日报

1月25日7版

全文如下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2023年发电量超2760亿千瓦时

郑家裕摄(影像中国)

2023年,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超27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4%,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8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亿吨,可满足超2.9亿人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由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6座梯级电站共同构成,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图为1月24日,正在稳健运行的三峡大坝和外送输电线路。

参考消息

1月25日8版

全文如下

中国城市国际传播优秀案例各具特色

记者 武剑

为给广大中国城市提供更具参考性与借鉴性的国际传播方向和思路,参考消息报社在启动《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3)》定量部分研究的同时,联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面向全国征集城市国际传播案例,并择优收入报告。

征集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成为国际传播的积极践行者,它们通过创新叙事及数字化赋能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力量。

城市(区)特色传播案例

宜昌:“柔性策略”筑传播新生态体系

宜昌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善用“柔性策略”,着力把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具象化和故事化。同时,宜昌还通过搭建多层次国际传播平台、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内容体系、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国际传播新生态体系四大举措,成功带动自身国际传播新生态体系建设。

光明日报

1月25日10版

全文如下

1月24日,沪渝蓉高铁武宜段钟祥汉江特大桥317号主塔顺利封顶。沪渝蓉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武汉至宜昌段正线全长313公里。钟祥汉江特大桥横跨汉江,是沪渝蓉高铁武宜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图为正在进行封顶混凝土浇筑作业的主塔。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1月24日5版

全文如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点燃创新引擎 驱动绿色航运

——湖北宜昌以船舶能源革命

助力长江大保护

记者 王建宏 张锐

通讯员 方龄皖 戴思雨 刘欣然

峡江两岸,草木苍莽。三峡大坝不远处,沙湾锚地静水深流。不时,有离港轮船的尾桨在高峡平湖中卷起洁白的浪花,浮跃起太阳的金光。没有轰鸣的马达,没有浓烈的柴油味儿,整个锚地静悄悄地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自从实现岸电全覆盖以来,三峡坝区港口彻底告别过去垃圾漂浮、油污四溢的脏乱景象。 

湖北省宜昌市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宜昌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从岸电实验区到全流域推广,从船舶受电改造到绿色新能源船舶智造……近年来,宜昌依托丰富的矿产和清洁能源资源优势,以打造“电化长江”示范区引领船舶能源革命,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推动中国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

“长江三峡1”号游轮满载游客饱览两坝一峡城市夜景。付蓓蓓

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服务人员在秭归港码头检查岸电设备。肖艺九摄

岸电“以电代油”全流域推广

一场寒潮过后,气温渐渐回升。秭归县茅坪镇松树坳村村民韩永禄,惬意地坐在门口晒太阳。冬季蓄水,江面几与岸平,宽阔的水域中百余艘货轮有序排列,轻漾着碧波。“以前可不是这样,柴油机日夜轰鸣,吵得脑子嗡嗡的。”韩永禄说,那时江面上泛着一层油花,船员随手丢弃的生活垃圾随波漂荡。 

宜昌作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每年有近5万艘次的船舶通过两坝枢纽。船舶停靠期间使用柴油发电造成空气、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承压能力带来一定挑战。建设船舶靠港期间停用自身燃油发电系统、改用陆岸电网电源电力供应的“绿色岸电”,在这里显得尤为迫切。 

在国家关于港口岸电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出台时,宜昌就开始先行先试,多措并举推进港口岸电试点建设。2015年4月1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批岸电设备诞生在沙湾锚地,共建成3个配电台区,安装自助式接电箱20台,可同时为80艘船舶接入电源,实现了长江岸电“从0到1”的突破。从此,困扰松树坳村民的柴油味和机器噪声渐渐消失了。 

2018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会同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三峡集团等建立政企合力的协同工作机制,重点建设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推进长江流域岸电设施全覆盖。2019年5月,三峡坝区岸电项目开始陆续投运。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向长江全流域推广岸电宜昌示范样板。

针对三峡坝区复杂的水文条件和岸电需求,宜昌市创造性推出靠岸固定式、靠岸浮动式、离岸固定式、离岸浮动式、水上服务区综合能源保障系统、船电宝充换电服务6种岸电供电模式,满足各种水文条件、各种船舶类型、各种停靠方式的岸电需求。据介绍,目前宜昌沿江8个县(市、区)67个码头建成168台套岸电设施,岸电供电容量2.87万千伏安。 

1月4日,往返于宜昌与重庆之间的豪华游轮“总统八号”静静地泊在秭归港,一根粗大的线缆连接在趸船的岸电设施上,为游轮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接上岸电最直接的效益就是节省了燃油,同时噪声小了、油污少了,游客的体验感更好了。”船长郑强利称,使用岸电不仅价格便宜,还清洁环保,保护了长江母亲河,非常受船方欢迎。“目前,在三峡坝上运营的37艘旅游客轮岸电标准接口改造完成率达100%。”宜昌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万智勇介绍,货运码头岸电使用率也在稳步提升。 

为支撑岸电运营服务的保障能力,宜昌市成立了由国网湖北电力、三峡电能、国网电动汽车湖北公司等单位合资组成的宜昌长江三峡岸电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了专业化的港口岸电运营服务团队;依托国网智慧车联网平台,自主研发投运了车船一体化岸电云网服务平台,为港口、船舶提供统一结算、移动支付等便捷服务,为实现长江流域港口岸电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高质量发展看长航”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全年船舶使用岸电达1.2亿度,相当于节省燃油2.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76万吨。

从绿色低碳向绿色零碳进发

当大地被夜幕四围,磨基山上华灯初上,乘“长江三峡1”号溯江而上,观山势,听水声,抚江风,成为不少游客来到宜昌打卡的首选。

船行江上,游客一定能够感受到“长江三峡1”号的别样魅力——安静、洁净。全船可容纳1300人,设计总长100米,上面配备了容量达7500千瓦时的船用动力电池,相当于上百辆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其相关设备和系统的研发制造,填补了电动客船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如此大容量的动力电池用于内河船舶,在国内尚属首次。”长江游轮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军介绍,与常规动力船舶相比,“长江三峡1”号大大降低了船舶对环境的影响。经过测算,该游轮一次充电可续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660吨。 

近年来,宜昌围绕船舶的大型化、标准化,特别是绿色化、智能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全国首艘油气双燃料三峡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号、全国首艘油气电三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理航渝建1”号、全国首艘LNG动力三峡船型示范船舶“长航货运2”号……一批批绿色智能船型,相继在宜昌建造下水。 

两岸猿声啼不住,“氢舟”已过万重山。2023年10月11日,在2023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上,由长江电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中国船级社等单位共同研发建造的“三峡氢舟1”号下水首航,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三峡氢舟1”号采用钢铝复合结构,使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交付后用于三峡库区及三峡—葛洲坝两坝间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据测算,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该系统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3.1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3.67吨。

从柴油到天然气,从电能到氢能,宜昌正从绿色低碳向绿色零碳进发。“在LNG、液氨、甲醇、氢动力和以锂电为主的电驱动技术不断发展下,未来船舶中应用低碳、零碳动力的比例将会持续提升,长江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同时也会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这是未来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吴卫国说。

“电化长江”万亿元产业链启航 

长江大堤之上,驻足远眺,橘红色龙门吊沿着岸线向远方伸展,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万吨巨轮静卧在造船平台上,如群龙列阵翘首,等待着随时遨游江海。这里是宜昌船舶工业园枝江基地,在不到3公里的长江岸线上集聚了9家造船企业。纯电池动力船“长江三峡1”号就是由这里的鑫汇船厂建造并下水。

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运输节点,宜昌造船业历史悠久,在“电化长江”船舶修造、换电等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2023年3月,中国船舶七一九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宜昌联合成立国内首家绿色智能船舶研发工作室,重点突破纯电动货运船舶技术瓶颈。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楚能新能源、欣旺达东风、河北金力等新能源电池产业龙头企业也先后重仓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如今,宜昌在绿色智能船舶的设计、电芯、电控、建造、运营等领域,形成了既有龙头、也有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宜昌有近40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连续5年每年新建各类船舶超100艘,占湖北省总量的三成以上。按照规划,到2026年年底,宜昌市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链总产值将达500亿元,打造2到3个百亿元级园区,绿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超300艘。 

作为国内大循环运输主轴,长江的物流成本优势和大运量的能力优势将得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大释放。“然而应该看到,在长江流域,电动船舶的渗透率目前仍然不到1%,万亿元市场空间仍然有待有识之士和有为之企业支撑,‘电化长江’任重道远。”长江电力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星燎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看来,“电化长江”不仅要实现船舶能源的绿色转型,更要站在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层面来推动,将其作为培育长江新能源船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机遇,并使其成为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统一行动。

【专家视点】

抓住机遇推动新能源船舶发展

作者:裴志勇

系武汉理工大学船舶邮轮中心主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内河水运大国。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年水运货量约86亿吨,其中长江干线货运量超过30亿吨,连续十余年位居内河航运世界第一。

内河航运蓬勃发展,但超过90%的内河船舶仍使用柴油动力,排放的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气体对流域生物及沿线环境造成了破坏。学界一直在探索长江大保护前提下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的发展路径,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

航运需求与全球经济增长周期紧密相关,船舶行业呈现强周期性。当前,我国船舶制造行业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加大,船舶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正稳步推进。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船舶制造行业逐渐形成低碳及无碳化的发展趋势,助力船舶产业开启新一轮上行周期。目前,我国造船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修建造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三大造船指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宜昌地处长江咽喉枢纽,是长江中上游最重要的船舶建造集聚区,发展新能源船舶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聚焦“电化长江”,宜昌把握机遇,抢占绿色船舶新赛道,新能源船舶制造占比超30%。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宜昌推动建设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新能源船舶电控系统产业集群生产基地,稳步推动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宜昌的新能源船舶转型发展,对长江大保护及黄金水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供了典型应用方案。

目前,随着高等级航道“四纵四横”建设的推进,以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特征的内河新能源船舶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构筑以内河航运为骨干,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的高效立体交通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交通运输体系支撑,还需开展如下工作:

一是系统研究内河新能源船舶关键技术,攻克浅水阻力、复杂环境操纵性、结构轻量化、高效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以新船型、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等“四新”理念,推动内河新能源船舶朝着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四化”方向发展。

二是聚焦典型应用场景,依托长江、西江、淮河、黑龙江等丰富资源禀赋,深耕新能源船舶技术和动力系统研发,争当世界新能源船舶的标准制定者、技术创造者和示范引领者,打造内河新能源船舶全产业链。

三是持续推动内河新能源船舶政、产、学、金、研、用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产业,培养高水平人才,让传统的内河航运业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线讲述】

岸电,守护一江清水

讲述人:李兴衡

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服务负责人

我是生活在坝区库首的宜昌秭归人,见证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曾深深被待闸船舶带来的污染所困扰。

那时的秭归港,每天有几百艘船舶等待过闸,其间船上用电都靠燃烧柴油。巨大的轰鸣老远就能听到,我们在港口工作,对话只能靠吼。滚滚浓烟笼罩整个港口,刺鼻的油烟味经久不散。方圆几百米内晾晒的衣服、被子总是黏着一层黑色的粉末和油污。

烟熏“万仞山”,油浮“千丈水”。这样的环境别说游客不愿意来,就连本地人也看不下去。燃烧柴油造成的噪声高、排放高、费用高的“三高”问题已经火烧眉毛。

2015年1月,我们有了用岸电代替柴油的念头。到船上走访时,船方都说,只要规范、实用,肯定愿意用。不承想,设备到位后,求着他们都不用。当时,“岸电”还是个新鲜词。由于最初岸电用的是螺丝固定、接线鼻子压接等较为原始的连接方法,操作起来费时费力,缴费、开发票又多一道手续。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岸电技术、规划建设、宣传推介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岸电推广始终举步维艰。

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岸电技术的突破,使“以电代油”真正开始全面铺开。三峡坝区丰枯水期水位落差高达30米、江心锚地供电距离远等问题,一度困扰着我们。2018年,我们创新研发的十千伏电缆收放技术,实现了随水位变化自动收放缆线。我们还研发了“船电宝”——趸船,它就像一个巨型的“充电宝”,可以行驶到江心为船舶供电,最多可同时为12艘大型游轮提供基本生活用电。

按理说,岸电全港覆盖、供应充盈,推广使用应该就没问题了。但一些船舶却只能“望电兴叹”。原来,河南、江苏等地船舶多采用63A受电接口,与湖北安装的125A插座不能兼容。“驴唇不对马嘴”,使岸电使用卡在了最后几厘米。为此,我们对岸电桩接插件做了兼容性改造,推出了转接装置“三件套”——外置转接箱、岸电桩箱体内置63A插座、外置转接头,可适配各种接口,实现即插即用。同时,我们还将岸电系统接入国网“岸电云网”平台,实现供电、计量、缴费一体化智能服务。只需扫一扫,便可轻松、快捷使用岸电。

6种岸电供电系统、14项创新专用设备、十余项专利技术……岸电服务逐步实现全面升级。“江边安个船电宝,船靠宜昌扫一扫”成为客货船舶宜昌待闸期间的首选,码头的岸电桩成了“香饽饽”。

江水清了,江上静了,江豚回来了。港口的船舶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作为长江边长大的孩子,我和我的同事将继续做好岸电服务,守护一江清水,为绿色长江新画卷添一抹彩。(记者王建宏、张锐 通讯员李治飞、戴思雨采访整理)

经济日报

1月24日11版

全文如下

湖北宜都——

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记者 董庆森 柳洁

“原以为是‘大工程’,没想到一天就办成了。”谈起在湖北省宜都市开设分公司的经历,河北共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东东这样说。

2022年,“宋城·三峡千古情”项目落户宜都,这是湖北省首个大型旅游演艺项目。郭东东认为,宋城的落户将带来巨量客流,决定在宜都开设分店。开办酒店涉及市场监管、卫健、文旅、城管执法等8个部门,他用一天时间就办完了所有手续。

近年来,宜都市以企业和公民个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主线,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通过理顺办事流程,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推动“一窗通办”,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办事成本。

在宜都市政务服务大厅的醒目位置,一张“宜都市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树状示意图”引人注目。涉企事项被分为市场准入、员工招聘、退出市场等6个部分,清晰标注着90项高频办理事项。在一张“公民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树状示意图”上,标注的143项个人高频办理事项涉及出生、上学等各个阶段。

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流程繁琐、重复提供资料等问题,2022年9月,宜都以“一件事一次办”为主题场景,聚焦企业和公民个人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关联事项进行融合,设计出“两棵树”。

“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枝桠’,对应着相关部门,扫描二维码,还可以详细了解办事流程及所需资料。”宜都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业务负责人何亚亚说。

宜都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水源表示,“两棵树”是群众办事的“路线图”。树状示意图推出后,所有事项办理环节缩减87%。

目前,入驻宜都政务服务办事大厅的共有37个市直部门。“推动办事提速,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实行‘一窗通办’,实现从部门窗口到综合窗口转变。”水源说,综合窗口也对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置综合窗口,意味着每个窗口需无差别受理多个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宜都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只要有助于为群众排忧解难,难度再大也要改。”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省级、市级相关部门给予账号授权,办事权限问题得以解决。

“一线办事能手轮流上台讲课,先学理论、再实操、最后考核。”水源说,经过长达半年的全业务培训,历经数百节专业课、数十次实践考核,29名综合窗口工作人员全部做到“一口清、一问知、一眼准、一手灵”。

2023年2月,“一窗通办”正式上线。原有的37个部门窗口被整合为22个综合窗口,无差别受理32个部门1641个事项,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100%。

“2022年,大厅排号总数近30万个。2023年全年,排号数只有12万个。”何亚亚表示,群众在窗口的平均等待时长,也从最高峰的19.6分钟降至2.1分钟。

据统计,自“一窗通办”运行以来,当地群众办事环节减少89%。全市总事项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缩95.62%,即办件占比达97.58%。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当地实现更好发展效果。2023年,宜都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40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32个,新增经营主体26964家,同比增长61.57%。

中国新闻

1月25日8-9版

全文如下

千里长江奔腾过 荆楚大地入画来

记者 马芙蓉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拥有1061公里长江岸线,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省份,也是三峡工程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和“一库净水北送”的特殊使命,生态地位举足轻重。

中共十八大以来,湖北坚决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持续实施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长江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长江湖北段水质连续4年保持在Ⅱ类。

“快看!江豚又来了!”2023年的一天,在长江武汉新洲双柳段,环保志愿者用手机记录下多头江豚在水中嬉戏的身影。只见它们时而跃出水面,露出瓦灰圆润的身躯;时而翻滚逐浪,掀起朵朵水花。

河畅水清

江豚逐浪成常态

近年来,武汉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在新洲双柳段巡查时,多次看到不同体型的多个江豚群,最多时一次看见10头江豚戏水觅食。

事实上,不仅新洲双柳段,长江武汉江夏金口段、沌口长江大桥附近、鹦鹉洲大桥附近,也频繁发现江豚群体。而在2020年以前,长江武汉段已多年未见江豚身影。

长江水质越来越好,江豚数量也越来越多。据2022年科考结果显示,长江全流域江豚种群数量1249头,与2017年科考相比,增加23.42%,这也是有监测记录以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实现回升,其活动范围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不止江豚,长江湖北段生物多样性也愈加丰富。据2022年10月公布的长江湖北段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禁渔后,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鱼类资源增加,个体规格增大。在神农架、巴东、宜昌和丹江口等地,发现多个鱼类新物种和新记录种。

岸绿景美

民众畅享滨江乐趣

散步、遛娃、打篮球、赏江景……一到傍晚,武汉杨泗港都市T台,前往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杨泗港都市T台的前身,是始建于1959年的杨泗港货运码头。随着武汉长江工业岸线向生态岸线转变,杨泗港迎来命运转折——其货运功能外迁至阳逻港,逐步沦为废弃码头。后来,武汉启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杨泗港再次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热门休闲地和“网红打卡地”。

放眼湖北,像杨泗港都市T台这样的滨江休闲场所还有很多。

在宜昌,修复后焕然一新的长江岸线与滨江公园自然顺接,形成绵延50里的城市滨江绿廊,吸引游人如织。

在襄阳,集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生态涵养、亲水游憩、运动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在黄石,昔日小码头林立、“临江不见江”的长江岸线“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星罗棋布的生态公园……

据介绍,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为破解“临江不见江”的尴尬局面,湖北累计取缔长江干线和汉江干线各类码头1800多个,腾退岸线约150公里,长江岸滩岸线生态复绿面积逾850万平方米。

破解“化工围江”

产业实现绿色蝶变

兴发集团是精细磷化工企业,原地处兴山县香溪河畔。三峡蓄水后,企业搬迁至宜昌市猇亭区,并沿长江布局了部分生产装置。

从2016年开始,为保护长江,兴发集团园区加快推进“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腾退出950米长江岸线,并全部进行绿化;关闭所有长江排污口,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

兴发集团的蝶变是湖北沿江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在推进长江大保护过程中,湖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解“化工围江”,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50余家,沿江1公里范围内约120家化工企业全部“关改搬转”,统筹推进一批涉及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升级项目,实现“搬新、搬高、搬绿、搬强”。

开展民主监督

集智聚力助推长江大保护

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背后,离不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

自2021年中央启动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以来,中共湖北省委一方面积极配合民革中央对口湖北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另一方面组织8个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分别对口2个至3个市州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8个民主党派省级组织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家智囊团,每年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为长江大保护献策献力。

民盟湖北省委会分别围绕推进湖北总磷污染防控、推进恩施宜昌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建设、推进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3个专题,每年对口宜昌、恩施开展两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调研。其中,关于总磷污染的建议被纳入2022年初《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立法工作。

民建湖北省委会对口鄂州市、黄冈市开展监督调研三年来,搜集并反映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信息近百条,形成的《关于推进建立长江中游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建议》等成果被民建中央集体提案全文采用。

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围绕磷石膏污染治理、生态流量保障、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等工作深入研讨、参加协商,监督调研成果有8篇被全国政协和湖北省政协列为提案,相关建议被采纳,有的已出台政策,有的开始落实项目……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在各界共同努力下,美丽长江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正在荆楚大地徐徐展开。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