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必答题”

2020-07-23 11:3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审核:刘小凡

公共卫生体系是“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的,集疾病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于一体的公共卫生工作系统”。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宜昌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努力建设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市。重点抓实五方面工作。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前移预防关口,做到常备不懈,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建立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枢纽、医院公共卫生科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强化城区基层疾控专业力量,设立区级(含宜昌高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大精神卫生、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卫生室要承担学生常见病监测、健康教育等疾病预防控制职能,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疾控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构建传染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完善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设备配置,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

改革完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快构建以鄂西南(宜昌)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为引领、市传染病专科医院为龙头、市级综合医院为支撑、县级医院为基础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坚持平战、医防、城乡、中西医、软硬件“五个结合”,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坚持强县、活乡、稳村,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全市紧急医学救援储备队伍和各专业专家队伍,实现对不同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应对。推进医中办养、医养融合,医+护+养有序转换、无缝对接。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全市“一盘棋”,设立市、县公共卫生应急委员会,组建宜昌市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完善公共卫生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统筹调配各类应急力量和资源,精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共同防范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建立大数据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和建设,织密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病例和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网,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完善党员干部“双报到”机制,深化“1+1+N”网格化社会面防控模式,提升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体系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优化重要医用防护物资、医疗设备和短缺药品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分级储备、分层管理”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乡村医生实行“乡管村用”,市县卫生健康部门试行设立公共卫生总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岗位,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妨害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行为。

纵深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创新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周末卫生日”等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培养形成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良好习惯。加快推进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打造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升级版。 (市卫生健康委 顾昱)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