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景色新——宜昌市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辩证法

2020-04-27 09: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王林  审核:

春风又绿江南岸,接续奋斗景色新。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对宜昌破解“化工围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发展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时空变迁,奋斗不止。宜昌深入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深化拓展“关、改、搬、转、治、绿”创新举措,以压倒性力度保护长江母亲河。

绿水青山,映照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宜昌实践;金山银山,镌刻着勇当“攀登者”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宜昌答卷。

今天的宜昌,城市竞争力已跃居全国第40位、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3位,上榜中国地级市品牌百强,名列第15位。

今天的宜昌,牢记殷殷嘱托,坚定信心再出发,坚持“两手抓”、夺取“双胜利”,正奋力谱写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把握知与行,坚守绿色自觉行动

3月22日,处在疫情之下的磨基山森林公园逐渐热闹起来,我市在此开展今年首场义务植树活动,种下148棵大苗,重新染绿这片灵秀的江岸。

在疫情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的重要时刻,把植绿护绿作为这座城市从“按住暂停”转向“重启恢复”的重要开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回首,这分对绿色的坚守,一直贯穿这座城市的往来征程,也成为这座城市对“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生动注脚。

每天,伴着澄碧的江水,总会看到一群志愿者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峡蚁工”,已在长江边捡拾垃圾2万人次,一年清理700多吨。

像“三峡蚁工”这样的环保公益组织,在宜昌还有很多,“稻草圈圈”“长江哨兵”“三峡大学环保协会”等,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环保公益组织。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人民向往、政之所向。宜昌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增加生产生活绿度、城市乡村绿量,培养市民绿脑、教育后代绿心,让绿色成为宜昌底色、成为最大的民生福祉。

“为长江留绿、为发展留白”。宜昌坚持“四季挖窝、三季植绿”,出台全域生态复绿总体规划,以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生态复绿为重点,实施长江干支流岸线复绿、公路绿色通道提升、精准灭荒、关停废弃矿山复绿、临时占地复绿工程,修复长江干支流岸线268公里、全域生态复绿3.95万亩。

生态保护释放红利,花园城市正向宜昌人款款走来。花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修复保护城区山体106公顷,建成城市绿道108公里,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城市天天有绿、四季有景,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全民参与,全域行动。宜昌建立培养教育机制,深化“生态小公民”建设经验,推动生态教育从“生态小公民”向“生态好公民”拓展,生态文明理念延伸到家庭、社会,推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理清先与后,遵循规律科学修复

昔日臭水惹人厌,如今美景引人赞。

枝江金湖生态治理通过退渔还湖、清污截污、种植水生植物、建设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措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

正向“最美”跨越的,还有其上游的黄柏河流域、清江流域、玛瑙河流域,水质不断提升。2019年,黄柏河流域18个生态补偿监测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Ⅱ类水质达标率为97.51%,较2018年同期分别上升2.7%和14.67%。

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条重塑绿水青山的科学之路。

准确把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宜昌提出“先地下后地上、先截污后治污、先功能后景观、先源头后中心城区、先建设地下管涵后建设护坡绿化、先建主管网后建支线管网、先治理点源污染后治理面源污染、先治理人口稠密河段后治理周边区域”的原则,做到生态修复,既守土有责,也守土有方。

这是“系统之治”——争取并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明确实施103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已开工57个,完成投资31.1亿元。

这是“流域之治”——成立全国内河沿江首家专业化岸电运营服务公司,创新推出6种岸电系统,实现宜昌境内经营性港口岸电全覆盖,港口岸电建设经验在长江全流域推广。

这是“全域之治”——全市183条河流、11个湖泊“河湖长”全覆盖,整治河湖“四乱”450处。2019年,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100%达标。

这是“专项之治”——1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3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

全面推进首批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厕所革命”攻坚行动,农村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这是“合作之治”——宜昌与三峡集团签署《共抓长江大保护 共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推进“四水共治”,启动投资103.8亿元的宜昌城区污水厂网与生态水网项目。

综合施“治”,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千亿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成功落户;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再次在宜召开;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考核中,宜昌居全省前列。

  做好加与减,主动转型促进跨越

如今的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已经主动拆除临江装置22套、报废资产达12亿元,并对沿江装置搬迁腾退的900米岸线、800亩土地进行植树复绿。

暮春时节,复工后的兴发集团宜都绿色生态产业园,石膏砌块、抹灰砂浆生产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加工生产。这一创新开展磷石膏综合利用的做法,得到工信部的充分肯定。

这一减一加,是宜昌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双十”工程、“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的安排部署, 打好长江大保护“关改搬转治绿”组合拳的一个缩影。

强力突破“化工围江”,我市壮士断腕,要分类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目前,已累计淘汰落后企业38家、改造升级55家、开工搬迁14家、完成搬迁4家、转产7家。同步关停规模热电厂2座、土砖窑86座、规模养殖场33家,最后的38处煤矿全部关闭退出,磷矿开采量压减300万吨。

雷霆执法,全面关闭入江污染源。关闭73处排污口,取缔216家非法码头、134家采砂场,取缔长江、清江以及湖库网箱养殖近8300亩,长江干流沿线1公里及支流流域内入江污染源全部清零、网箱养殖全部清零、非法排污口和码头全部清零。

痛下决心,把企业搬进专业工业园。按照一流环保安全、一流工艺装备、一流入园企业、一流循环利用、一流园区管理、一流社会贡献标准,引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打造宜都、枝江2个专业化工园区,面积达34平方公里、33.3平方公里。今年,将全面完成好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后续任务,加快宜都、枝江、猇亭化工园区的智能化建设。

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宜昌实现转型跨越必须承受的阵痛。

宜昌市重点搬转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三宁公司乙二醇项目,就在这种阵痛中获得新生。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确保7月全面竣工试生产。围绕磷化工、煤化工、硅材料、氟基新材料等拳头产品,宜昌化工产业正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攀升。

2019年,全市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3%降至19.9%,精细化工占比提高到36.2%。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7%。

一降一升辩证法,尽显新旧动能转换之功。全市“关改搬转”综合效益逐步彰显,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进中争先,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持续提高。(记者 金贵满)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