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配送物资 通讯员杜美玲摄
居民持“绿码”出入,车辆有序通行……近日,点军区佳和家园小区门口,这里已恢复往日的“烟火气”。
位于点军区李家河村的佳和家园小区,集合安置了该区多个乡镇村居的2000余名搬迁居民。11月2日凌晨,小区实行管控。疫情防控如何有序进行?居民生活如何得以保障?面对突发情况,小区内的三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就地上岗,迅速成立起临时指挥部,紧接着86位居民踊跃报名组建“佳和服务队”,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这支“义工队伍”为小区两千居民的“吃穿用度”日夜奔忙,成为一座凝心聚力的“能量站”。
小区临时封控
积极招募志愿者
11月2日凌晨,通过常规核酸检测,佳和家园小区一居民确诊。随后,按照相关疫情防控政策,小区实行管控。紧接着,流调、转运、消杀等工作随即展开。当天,该小区所属的点军街道、李家河村全员连夜上岗,由于小区临时管控,只能在外围组织协调相关工作。居住在该小区且事发当天正在家中的点军街道干部刘德全以及李家河村委会工作人员王清华、杜美玲三名工作人员紧急“组团”,成立该小区内部疫情防控工作组。小区广场一店铺门前的雨棚,成为了工作组的“临时指挥部”,直至小区解封。
佳和家园小区有26个单元楼栋,上千户共2000余位居民。由于事发突然,情况复杂,为确保疫情防控措施高效有序,“外围组”及“临时指挥部”通过多个渠道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当天便有10余位居民前来报名帮忙。11月2日白天,小区居民需全员核酸,各楼栋也需专人把守,志愿服务队很快发展到30余人,小区疫情防控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正是有了这一群可爱居民的热心助力和无私奉献,小区疫情才能以最快时间取得阶段性胜利。这也为我们的保障机制顺畅切换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7天以来的管控经历,一直在“外围”跟进协调的点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谭玉华由衷地感慨道。
86人加入服务
组成五个应急小组
随着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佳和家园小区的防控工作越来越有序,由86名志愿者组成的“入户核酸组”“物资配送组”“楼栋安保组”“特殊人群关爱组”“地库巡逻组”五个应急小组各司其职,助力2000余位居民及时落实防控政策,并提供生活保障。
80多岁的老太由于肾衰竭,每周需要三次透析,志愿者将收集的信息快速上报,确保老人及时接受治疗。6名独居老人,从小区管控第一天起,志愿者便开始了一日三次送餐服务。与此同时,无论是居民的自购物品,还是爱心企业的赠送物资,志愿者们做完分拣、装袋、配送,常常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小区管控期间,从早上6点半集合到深夜下班回家,86名志愿者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均超过12个小时,他们有的化身“大白”入户检测,有的成为“运输队长”跑前跑后,有的则变身楼栋“保安员”守好第一防线。
“感谢志愿者,感谢爱心人士,我们一定会共度难关。”在小区的居民群里,大家每天都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暖意与感谢。功夫不负有心人,11月9日,佳和家园小区恢复常态。
“能量站”凝心聚力
共同缔造“佳和家园”
刘邦焱,李家河村党员,腿部残疾,身体不便却十分热心,这一次他也是第一时间加入志愿服务。起初他全天在楼栋值守,随后又主动转入物资配送组,每天奔忙于小区大门与各个楼栋间,为隔离在家的邻居们送去各类生活必需品,而他的爱人袁长英也一直坚守在小区防控第一线。
这支临时组建的志愿服务队如同一座“能量站”,温暖他人,传递爱心。这里有村医王康保带着儿子李小双一起加入志愿服务的母子档;有每天早出晚归难与孩子相见的“90后”夫妻档王勇、王清华;有封控当晚通宵入户做动员工作的志愿者闵丹;有捐款千元用于购买防疫物资的志愿者马德铭;还有刚做完脑部手术放弃家中休养而坚守外围一线的李家河村党总支书记李静萍……他们饱含热情,勇于奉献,将志愿服务精神深植于每个人心中。
据统计,这支临时志愿服务队志愿者86人,党员29人,群众57人;年龄最长者68岁,年龄最小的19岁;机关干部8人,老师3人,医护人员1人……我们看到,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点军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有力实践,更是完美诠释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的初心与行动!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颜芳 通讯员吴璐朵